中国终于主动 " 掀桌子 " 了。
10 月 1 日,就在中国人开开心心地度假旅游的时候,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爆出了一个大消息:
中国停止购买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消息一出,全球震动,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回应称,中国的做法 " 令人失望 "。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依赖澳大利亚铁矿石几十年了,怎么现在突然敢掀桌子了?
事情,还要从今年 8 月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CMRG)与必和必拓(BHP)的铁矿石谈判说起。
看过此前工作室文章《铁矿石之战》的朋友都知道,全球铁矿石贸易市场长期存在一个奇特悖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占全球贸易量约 70%。按照特朗普 " 谁是买家谁是大爷 " 的理论,那么在铁矿石的领域,中国应该是个超级大爷。
但事实上呢?中国却长期缺乏定价话语权,长久以来一直任人宰割。
其中割得最狠的,就是 " 普氏指数 "。
这个普氏指数是咋来的呢?很简单,普氏分析师每天给 30-40 家矿商、钢厂、交易商打电话,询问关于交易、询价和报价信息,寻找最高买方询价和最低卖方报价,再根据交割地点、矿石品位等因素数值化,代入一个计算模型,算出一个当日的评估价,也就是最后的指数价格。
世界三大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都认这个普氏指数。
普氏指数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不是根据整个行业的正常供需和平衡的利润率去计价的,而是根据矿商和钢厂的报价来计价的,也就是说只要矿商报高价,就能抬高普氏指数,肆无忌惮地压榨下游利润。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上下游利润完全不平衡的状况。
上游 40 美元成本的矿石卖到 100 美元,利润率高达 150%!
而下游呢?2024 年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 0.71%!
2024 年,澳大利亚卖了近 10 亿吨铁矿石,利润 200 亿美元。
而中国 2024 年生产了约 10 亿吨钢铁,消耗了大概 16 亿吨铁矿石,利润只有 30 多亿美元。
这是多么巨大的差距?这合不合理?
显然不合理。
更不合理的是,中国以全球最大买家的身份去跟澳大利亚矿企谈判,希望在普氏价格的基础上降一点的时候,却遭遇了傲慢的对待。
这次中矿与必和必拓的谈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
2025 年 8 月下旬,中矿与必和必拓就 2026 年协议价展开谈判,谈判的重点是两部分:
价格和计价方式。
价格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全球经济不振的原因,铁矿石需求减少,2025 年国际铁矿石的价格下跌了 19%,已经不到 100 美元 / 吨了。
所以中矿提出,2026 年的铁矿石价格,按照 2025 年下跌之后的铁矿石价格来定,再叠加矿砂质量下降的因素,应该定为 80 美元 / 吨。
反正你的矿都是露天矿,开采成本极低,采矿 + 选矿 + 矿区铁路运输总成本也就 18 – 24 美元 / 湿吨,加上 80% 的干湿转换比例和 15 美元左右的海运费,到港总成本也就三四十美元,卖 80 美元已经是 100% 的利润了,还有啥不满足的?
但是必和必拓那边呢?非说俄乌战争即将结束,重建需要大量钢铁,对铁矿石需求必然会上升,价格上涨,我便宜卖给你,那不就相当于我少赚了么?
所以,不仅不能降,还要在去年协议价基础上涨价 15%,到 109.5 美元 / 吨。
两家的谈判底线相差了 30 多美元,按每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 7 亿吨铁矿石来计算,这就是 200 多亿美元的差价!
中国当然不干,于是这事就这么僵持住了。
至于计价方式,双方的矛盾就更大了。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铁矿石贸易一直遵循 " 美元计价 + 普氏指数定价 + 离岸现货交易 " 的规则体系。
而中国呢?现在要求以人民币计价。
请大家注意,很多人把中国这个要求简单理解为人民币结算铁矿石,这是不准确的,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计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啥是人民币结算?很简单,就是澳大利亚接受人民币支付铁矿石的货款。
而人民币计价就不一样了,它是以中国市场形成的价格作为结算价格,而不是简单把普氏价格按汇率换算成人民币那么简单。
比如,中国可以以中国的指数机构和港口现货价,综合各方面因素后提出一个价格,也可以几大钢铁集团商量后一起出一个价格,作为中国企业的采购价。
为什么中国要提出人民币计价呢?很简单,还是为了避免被薅羊毛。
现在美元计价的基础是普氏指数,但普氏指数也有猫腻的。
普氏能源资讯的母公司,一系列股东都和汇丰、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资本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股权关系。巧了,这些资本机构也是矿业三巨头的重要股东。
所以,他们都是穿一条裤子的,为了攫取更大利益,他们肯定想要抬高价格。
怎么抬高呢?很简单,比如随便编个理由说暴雨冲毁了某个矿,矿石要减产,或者欧洲某个钢铁厂突然宣布增产,这样一来铁矿石供给不就紧张了么?于是普氏能源资讯就有理由通过可操作的算法模型抬高指数,让铁矿石涨价。
但问题在于,他们暴雨和欧洲增产,关中国毛事啊!中国的国内价格,应该根据中国国内供需的平衡程度来定!卖给中国的铁矿石涨不涨价,中国说了算!
所以早在 2012 年,中国就建立了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随后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民营企业上海钢联也推出 My Steel 指数等等。今年 9 月 28 日,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基于青岛、曹妃甸等港口的真实成交数据,综合 My Steel 指数等等因素,又推出了以人民币计价的 " 铁矿石港口现货价格指数 "。
这个指数,才是真正反映中国实际供需情况的 " 价格锚 "。
相较于人民币结算而言,人民币计价的意义更加重大。
因为结算表明矿企对人民币作为货币的信任,而计价则表明中国正以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形成的价格作为采购价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定价权。
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在俄罗斯天然气、巴西大豆、阿根廷牛肉上成功了,现在终于轮到铁矿石了。
澳大利亚的人民也是人民,为什么不能用人民币计价?
但这对澳大利亚而言,就不仅仅是一个用什么作为结算货币的问题了,而是触及了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的底层逻辑的问题了,所以必和必拓坚决不肯让步。
就是因为僵持不下,中澳谈了一个多月也没谈出结果来,所以在 9 月初,中矿要求国内钢铁厂暂停购买必和必拓的金布巴粉矿,给必和必拓施加压力。
但必和必拓比预想的强硬,非但不投降,还敢向我还击,威胁说要断供铁矿石。
于是,中国的压力升级,在 9 月底谈判彻底谈崩后,对进口禁令进行了升级,要求停止购买所有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这就是这次中国停止购买必和必拓铁矿石的来龙去脉。
看到这里,恐怕有人就有疑问了,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超过 80%,而进口铁矿石的 70% 来自澳大利亚,现在贸然停止进口,会不会造成国内铁矿石供应不稳定呢?
要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可是和钢铁息息相关啊。基建、新能源车、光伏等等产业,没有钢铁特别是廉价钢铁,啥都干不成。
现在全国那么多钢厂都在等米下锅呢,现在没米了,这可咋办?
其实吧,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为了这一天,中国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准备了。
第一,中国打的是必和必拓,不是所有矿企。
看过《铁矿石之战》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词:权益矿。
简单来说,就是钢铁企业在海外控制某些矿山的股份,这样就算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通过国际价买的铁矿石,也能通过矿山盈利分红的方式返还企业,冲抵增加的铁矿石成本。
假设中国某钢企没有权益矿的股权,人家 30 美元成本挖出来的铁矿石卖我们 100 美元,就要被别人赚走 70 美元。
那如果买下这个权益矿 50% 的股权呢?同样是 30 美元成本的铁矿石卖 100 美元,70 美元利润中我还能分到 35 美元,满打满算只被赚走了 35 美元。
这样一来,矿石价格高的时候,钢企用权益分红来赚钱,矿石价格低的时候,用炼钢来赚钱,总体上都是赚的。
日本当年就是这么玩的,权益矿一度占到了进口比例的 60%。
但是日本没想到的是,中国比日本玩得更高端,入股矿山算什么本事?我直接入股矿企不就得了?这样不仅卖给我的铁矿石我能从中赚钱,卖给日本韩国的铁矿石我也能赚钱啊!
比如三巨头之一的力拓,中铝集团就拥有 14.99% 的股权,如果不是达到了澳大利亚监管上限,这个比例还要高。
有了股份,说话就好使。
2019 年,力拓与中国企业签署了人民币计价合同。
力拓看得很明白,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摆在那儿,早晚都得涉足,倒不如顺势而为,还能争取到长期合同的稳定订单。
至于巴西淡水河谷那就更好说了,早在 2017 年,中国的钢企就已经与巴西淡水河谷签订了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合同了。2019 年,淡水河谷与国内钢厂签订了以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基差贸易合同。2023 年,巴西卢拉政府上台,随后中国与巴西实现贸易人民币结算常态化。
更何况,在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个中国一手扶持起来的 FMG 呢!
FMG 相比三巨头,成立的很晚,2003 年才成立,根基浅薄,所以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因为前期举债扩张而陷入危机,当时的湖南钢铁趁机收购了 FMG 部分股权,成为 FMG 的第二大股东。
自此,FMG 基本上相当于是中国的白手套,帮助中国企业控制澳大利亚部分铁矿石资源。
如今,FMG 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拥有 5 万公里探矿领地,主要出产 58% 品位的铁矿石,产品阵容强大,包括国王粉、FMG 混合粉、超特粉等,年产量接近 2 亿吨,是产量仅次于三巨头的第四大矿企。
就在今年 8 月,FMG 还从中国银团贷了 142 亿元人民币,用于矿区扩产,计划未来以铁矿石偿还,无论是人民币计价和人民币计算都好商量。
显然,FMG 这是要把自己牢牢绑定在中国身上了!
四家大矿企有三家都投中了,就算必和必拓再嚣张,中国又怕他个甚?
资本是没有国籍的,只要中国给出的利益足够大,淡水河谷、力拓和 FMG 不介意搞死必和必拓,这样一来,他们不就能独享中国恩宠了?
中国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根本不愁必和必拓不妥协,所以才表现得如此强硬。
但既然必和必拓给脸不要脸,还蹬鼻子上脸,那就别怪中国打脸了。
第二,中国总算有了一个谈判主心骨。
中国为什么始终在铁矿石定价上吃大亏?就是因为自从 1998 年国务院撤销冶金部后,始终没有一个机构,能代表所有的中国钢铁企业出面谈判。
在冶金部撤销之初,国家曾想组建国字头的 " 中国钢铁公司 ",但因为各个地方的利益始终摆不平,所以中国钢铁公司一直没能成立。
等中国加入 WTO 后,铁矿石进口量暴增,却尴尬地发现,中国连一个能牵头与矿企谈判的机构都没有。
一开始,中国借鉴日本的做法(新日铁主持谈判),安排中国最大的一家钢企宝钢负责与三巨头谈判,想 " 以量换价 ",谈出一个相对便宜点的 " 长期协议价 "。
但因为宝钢虽然占到了中国钢铁产量的 10%,但总是没法兼顾中国所有大大小小钢厂的利益,再加上铁矿石谈判中特有的 " 跟风机制 ",导致宝钢的谈判困难重重,便宜价格不但没谈下来,反而谈涨了。
从 2003 年到 2008 年,国际铁矿石价格每年涨幅,竟然达到了 8.9%、18.62%、71.5%、19%、9.5% 和 65%,总价格飙升了 337.5%!
宝钢负责谈判的人员曾说,谈判那几年,没有政府部门明确赋予我们在谈判中的绝对地位,宝钢谈得很艰难,加上国内外的舆论,简直里外不是人。
后来,中国又成立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负责组织与三巨头谈判,但因为协会对钢企约束力不足,总有中国小钢企为了保证自己的铁矿石供应而私下与三巨头接触,不仅主动泄密,还主动接受高价订单,最终让钢协的谈判功亏一篑。
后来 2010 年三巨头开始以普氏指数定价后,铁矿石谈判更是成了钢企与矿企之间的业务对接,因为中国钢企一度多达数百家,各有各的利益,再加上地方的就业、税收等等的冲突交织在一起,导致根本没有一个声音能统一与矿企讨价还价,只能被动接受普氏定价。
结果就是,20 年前我们就说要争铁矿石定价权,但争了 20 年,但仍然任人宰割。
一直到 2022 年,国家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干脆就成立了一家新央企——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任务,和中国稀土集团的任务是一样的。
稀土集团需要将稀土出口和定价权握在国家手中,增加中国对外谈判筹码。
而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则是要整合国内钢铁企业的采购需求,形成统一的谈判主体,同样增加中国对外谈判筹码。
有意思的是,中矿的董事长,就是原中铝集团董事长姚林,他原来在鞍钢工作了 30 年,后来又去了中铝,而控制力拓 14.99% 股权的,就是中铝。
选姚林当中矿董事长太合适了,没人比他更懂钢铁工业,也没人比他更懂怎么跟外国矿企打交道。
可是奇怪了,中矿都成立三年了,为什么不早点出手,反而现在出手了呢?
答案很简单:西芒杜铁矿要投产了!
也就是第三点,中国铁矿石有了新来源。
为什么中国这些年一直被几大矿商宰割?就是因为自家没这么高品位的矿,只能从别人那里买。
那中国能不能也去海外找一些品位高、没开采过的矿呢?
可以。但因为三大巨头长期把持国外成熟矿床的勘探和开采,所以这些年中国的海外找矿行动不仅没带来特别大的收益,反而吃了不少亏。
一直到西芒杜铁矿的开发。
说起来,西芒杜铁矿也算是中铝入股力拓的副产品。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被誉为全球最后一座待开发的巨型高品位铁矿,是力拓在 90 年代发现并勘探的,也的确发现了西芒杜铁矿的储量巨大、品位高、规模巨大,但因为 90 年代中国还没有加入 WTO,澳大利亚的成熟铁矿足够供应全世界,所以力拓就把这个矿给捂起来了。
但是到了 2008 年,几内亚政府不干了,我把探矿权和开采权给你了,你迟迟不开发是怎么回事?于是就把矿区北段 1、2 地块没收了,转卖给了淡水河谷。力拓只保留了南区的 3、4 地块。
但到了 2014 年,1、2 地块曝出贪腐丑闻,淡水河谷退出,而中铝此时已经入股力拓,了解到了西芒杜铁矿的争端后,马上通知国内这个好消息。
国内高层研究后,普遍认为这是海外抢矿的千载良机,于是迅速安排国资力量介入,准备接手。
最终,中国宝武集团、新加坡韦立国际、中国宏桥集团组成 " 赢联盟 ",接手 1、2 号区块的开发。
而南区的 3、4 地块,则由中铝、几内亚政府和力拓合资成立 Simfer 公司,联合开发。
至此,中资总算拿下了西芒杜铁矿大部分权益,也让西芒杜铁矿成为中国在海外拥有的最大、最好矿床。
不要低估西芒杜铁矿对中国的意义,这个铁矿长度超过 100 公里,探明储量是 47 亿吨,铁品位高达 65.5%,部分区块可达到 66%~67% 的极高品位!
更关键的在于,西芒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产出的矿石,只能卖给中国。
为什么?
一方面,是因为西芒杜铁矿不像西澳铁矿那样就在海边,而是距离海边有 600 公里,需要建设一条重载铁路和港口。
那么重载铁路和港口是谁修、谁运营的?中国。
几内亚只有把铁矿石卖给中国,才能偿还中国基建的贷款。
另一方面,传统的铁矿石供应链为 " 矿山破碎(粗、中、细)→港口装船→海运→目的港卸货→直接送达钢厂 "。
但在西芒杜建设矿山破碎工厂的话,投资巨大、周期长,所以中国把西芒杜供应链调整为:矿山粗破碎(125mm 以下)→装船海运→中国港口卸货→港口中细碎 / 筛分 / 混配加工→成品直达钢厂。
这样一来,一方面将高附加值的三级破碎环节从几内亚转移到了中国,省去了几内亚和外国投资人的分润。另一方面,也让粗破碎的西芒杜铁矿石不会再有其他人买,只能卖给中国,不怕几内亚日后眼红跳反。
目前,西芒杜铁矿铁路、港口、隧道、矿机等等已经基本就绪,快的话 11 月份就会有第一批铁矿石从港口出海,运到中国。
而生产进入正轨后,西芒杜铁矿的供应量,可以达到 1.2 亿 -1.5 亿吨 / 年。
这个数字,恰好与必和必拓每年向中国的出口量差不多。
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国会在 9 月底暂停进口必和必拓的铁矿石了吧?因为备胎要转正了!
中国可以一年不买必和必拓铁矿石,可必和必拓能不能在一年内找到能消化掉 1 亿多吨产能的用户?
第四,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了。
中矿集团成立的同一年,国家层面悄悄实施了一项 " 基石计划 "。
" 基石计划 " 的核心有三部分,一是国内铁矿开发,到 2025 年要比 2020 年增产 1 亿吨。二是境外新增权益铁矿,主要以西芒杜为主。三是废钢资源的开发。
简单来说就是以中国 " 说了算 " 的铁资源供应,替代中国 " 说了不算 " 的铁资源供应,减少对海外铁矿石的依赖。
其中,除了国内矿增产、权益矿扩张之外,废钢是关键却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环。
在钢铁行业有个指标叫 " 钢材蓄积量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存有的钢铁制品总量,当前中国钢铁蓄积量约为 130 亿吨,位居全球第一。人均钢铁蓄积量也已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很快可能就要 " 钢达峰 ",而一旦到 " 钢达峰 ",那么废钢就能支撑起整个国家钢铁产业循环,成为钢铁冶炼的主要原料。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
2024 年,中国大陆钢铁产量为 10.05 亿吨,同比增长 0.2%。但全国生铁累计产量仅为 8.5 亿吨,同比减少了 1927.6 万吨。
为什么生铁产量下降了,但钢铁产量却增加了?
原因很简单,是作为炼钢原料的生铁对钢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钢铁产量增加主要是废钢支撑起来的。
用废钢炼钢有什么好处呢?省事啊!
铁矿石炼钢,需要准备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投入高炉,再到转炉,然后进入连铸机,最后轧制。
而废钢炼钢呢?直接扔到电炉里面烧成钢水,然后直接导入连铸机就行了,简单省钱还环保。
那过去中国为什么不流行废钢炼钢呢?因为电费太贵,电炉可是个电老虎。
但现在呢?中国全面铺开的光伏和风能装机容量已经达到 17 亿千瓦,已经超过煤电装机规模。规模上去之后,带来的必然是发电成本的急剧下降。
目前一些地方能把新能源上网电价做到光伏 2 毛、风电 3 毛还能赚钱,如果风电光伏继续扩张,上网电价降到 1 毛多也不是不可能!
这些电发出来是必须要用掉的,在社会总用电量不会有太大波动的情况下,过剩电能必然会降价给一些耗电大户使用,这就刚好给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钢厂,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春天。
2024 年,全国废钢回收量约 2.5 亿吨,占钢铁产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未来几年短流程钢厂扩产 + 报废补贴之下汽车的报废潮到来的话,废钢回收量很可能会超过 4 亿吨!
这意味着,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不会再增长,而会缓缓下降,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也就没那么大了。
你看,一方面是国内铁矿增产和西芒杜铁矿的投产带来 " 自主矿 " 的供给增加,另一方面是中国废钢利用规模扩张带来的总需求减小,一增一减,再赶上中国房地产退潮带来的钢铁需求降低,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需求可能会在未来两年内减少 3 亿吨以上。
这样一来,澳大利亚就疯了。
要知道,世界市场上有个 " 大宗商品诅咒 ":大宗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大致是匹配的。
简单来说,中国需求上行时,如果不从澳大利亚买铁矿石,全世界都找不到这么巨量的铁矿石。
那么现在呢?反过来了,中国需求下降,如果澳大利亚不把铁矿石卖给中国,全世界都找不到客户能吃得下这 3 亿吨铁矿石。
你们不是总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吗?那我就减产一些,我自己不会怎么样,钢铁卖价还能再高点,但你呢?这种供大于求的预期再经过金融、期货市场的放大,你的股价会跌掉多少钱?你算过没有?
毕竟面对金主,只要不是绝对垄断,最终还是要跪的。只要买家能扛得住,最后扛不住的一定是卖家。这就是特朗普贸易战的精髓。
那凭啥这一招特朗普能用,中国不能用呢?
所以,中矿集团这次的极限施压,是有底气的,不仅要必和必拓降价,还要利用这次机会,推行人民币计价,把铁矿石定价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酝酿了十几年,终于在 2025 年的 9 月,打出了致命一击!
世界上的贸易纠纷,无非也就是供和需。
从 2003 年首次参与铁矿石谈判被迫接受 71.5% 的涨幅,到 2009 年力拓间谍案,中国屡屡吃瘪的原因,无非也就是在那个大基建开始的时代,中国的需求太大了,别无选择,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一直这样任人宰割。
面对铁矿困局,中国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了最艰难却最根本的路径:从供需关系的根基入手,重塑全局。
于是:
一大批钢铁人含着眼泪看着自己的厂子关停并改,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费效比;
一大批国企民企走出国门,周旋于阴谋、背叛、敲诈之中,完成国家战略布局;
一大批工程师夙兴夜寐、烟熏火燎地研究钢铁生产降本增效,最终搞出了一火成材这种把钢铁成本压缩到蓝星极致的生产流程;
一大批中国探矿人在非洲密林、南美雨林、澳大利亚荒原冒着被毒蛇、疾病、战乱夺走生命的风险探明海外铁矿储量;
一大批中国建筑工人在非洲的红土地上从零开始建成矿山、铁路、港口 ……
等等等等。
当澳大利亚仍沉浸在 " 资源霸权 " 的旧梦时,中国已通过供需革命,将买方实力转化为定价权的主导力了。
十几年的隐忍布局,终在今日落子成局。
这场胜利远远超越了商业范畴,它是中国从被动接受全球规则到主动参与制定规则的重要转折点。
矿石终将融于钢铁,而规则却铸就时代。
既然铁矿石可以用重塑供需来解决,那么其他领域呢?是不是也可以?
2025 年 8 月,中国对美出口 316 亿美元,同比大降 33%,1-8 月进口同比下降 13.5%。
2024 年,中国对美出口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15%,2025 年很可能下降到 10% 以内。
而与此同时,2025 年 1-8 月,中国向全世界出口 17.61 万亿元,增长 6.9%。
这意味着,中国外贸对美国的依赖度,已经降到了极低的程度,但同世界的生意,做开了。
既然如此,美国还有什么筹码可以拿捏中国?
等未来用人民币交易的多了,那甩开 Swift 是不是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也许不远的将来,就是中美攻守易势的时刻,就如同此次铁矿石反击战一样。
如果我们再次回望,就会发现,这一切,中国也早就开始布局了。
从 " 一带一路 " 到 RCEP,从亚投行到出口 " 新三样 ",从电商出海到人民币支付系统 CIPS,中国正在一步一步通过改变供需关系,来获取贸易上的主动权。
当货轮满载而归,当人民币结算网络覆盖更多国家,标志的不仅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转移,更是一个新兴大国对国际贸易秩序的重新定义。
永远不要小看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隐忍与战略耐心。
国运如潮,唯顺势者能驭浪前行。
时代更迭,唯谋局者能定义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