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攻占社交媒体!这届“AI大佬”为何选择集体当网红?

亿通速配 万生平台 2025-10-10 2 0

原本只有实验室见面的AI从业者们,如今兴起了在社交媒体上“打招呼”。

最近,一股“Ask me anything”的风潮席卷网络,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独角兽公司创始人,还是研究员、首席科学家......不少来自AI公司、机器人公司、芯片公司等高科技创业者集体出现在社交平台上,与读者零距离互动。

从“如何一文读懂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学术问题,到专业求职方向、发展前景的现实问题,来自阿里、腾讯、字节等大厂研发负责人,和清华、复旦、交大等高校青椒、博导,抑或是深耕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媒体人,这些平时距离人们较远的高科技从业者,正在打破原有的行业壁垒,与大家“知无不言”,一对一交流。

据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此次入驻社交媒体的AI创业独角兽创始人包括: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面壁智能联创刘知远、千里科技、旷视创始人印奇、维他动力创始人兼CEO、前地平线智能驾驶总裁余轶南、妙动科技联创&CTO杨硕、测测创始人任永亮等数十位业内知名大咖,甚至还会彼此串门,一时间评论区挤满了“郭博”“刘博”......

此外,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青年科学家&大模型中心负责人陈恺、腾讯混元principal科学家、前DeepMind成员徐仲文、月之暗面强化学习负责人Flood Sung、阿里通义千问研究员郑楚杰等深居幕后的科学家们也逐渐走向前台。

不同于以往的创业浪潮,为什么这届AI大佬集体选择“当网红”?首要的原因或许是“影响力经济”,当雷军、周鸿祎等企业家通过个人IP实现公司品牌的放大,即便外界眼中颇为高深的技术从业者,也意识到了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清华姚班助理教授、星海图联创许华哲认为,“影响力这事,得像一棵树慢慢长。我承认我还是有不少私心的。”他坦言,期待在社交媒体能增长一些个人和公司的影响力。有时候看到大家真的觉得某一篇帖子有用或者好玩,哪怕只是影响了一位普通网友,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或许泥土里埋着真理,也或许只是为了看看地底下究竟有没有另一片天空。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许华哲坦言。

第二个原因是,在如今极速扁平的互联网环境下,看似遥不可及的AI、具身智能技术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全民化,需要更多普通人参与、体验、提出建议,因此也需要技术行业人士进行更准确的传播。许华哲表示,高等教育本不该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属于所有有好奇心的人,市场的反馈是真实的。无论是对个人、论文还是产品,获取更直接和真实的反馈,“某个momo(网友)的锐评有时候比审稿人能给人更多反思。”

清华网研院副教授、AI安全方向科研工作者邱寒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们的工作有时被一些自媒体引用宣传。有一次,一位博主写出的解读很多地方并不准确,有读者看不懂后留言表示,这个研究很水,让我很生气。”他主动联系博主,表明作者身份后,表示可以协助修改,但发现部分博主更注重流量,而不是准确性,“那时,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能不能在自媒体上用一分钟把自己的论文讲清楚?”

在现有流量飞速传播的时代,科研论文的平均阅读量无法和头部自媒体相比,论文字数较小,也很难在碎片化的几分钟内看懂消化,更容易出现标题党甚至错误传播,如何做到专业、准确而不刻板的传播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

“内容行业的无限可能,刺激了AI行业的脑洞,让其具有井喷的可能,这也让AI创业者乐意亲近社媒,秀自己,也启发自己。”科技产业分析师张书乐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养在深闺人未识,是过去的AI行业。当下技术出现爆发,且更多人工智能突破方向高频试错下,AI行业恰好和社媒的内容在快速迭代上有了同频共振,流量就意味着技术被更多人所认可,就意味着成为行业里的风向标,哪怕技术不一定顶流,但秀也要秀成顶流范。

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于AI创业者而言,“投流”和“破圈”十分重要,而个人IP则赋予了产品更多曝光的可能性,也带来更大知名度和更多的投资机会,在张书乐看来,AI创业者除了分享欲外,也发现了炫技的场所,也就是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他们通过AI创造的各种“奇观”,尤其是视觉奇观。这得益于AI技术从过去只能说代码,变为可视化,从过去的魔幻和抽象风格,变成了可以乱真的现实派,这让AI创业者的社交分享不再局限在技术人员和极客中,还可以大众化。

人工智能投资人郭涛向记者表示,AI创业者集中涌入社交媒体,本质是技术创新与社交媒介深度融合的体现,核心在于重构用户关系与培育创新生态。平台通过视觉化、碎片化传播特性及算法推荐机制打破学术壁垒,低创作门槛让前沿技术褪去神秘感,实现知识民主化,中学生也能获得专家的通俗解答,推动技术成为公共议题,帮助融资寒冬中的AI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获客渠道,通过个性化IP收集需求、培养潜在用户,把技术讨论转化为商业价值场景。

在传播范式上,社交媒体解构了话语体系,用通俗化的场景,将专业讨论转化为社区共创,抢占用户心智入口,推动知识生产中心迁移,体现科技创业逻辑从实验室转向社群驱动,顶尖人才与大众对话激活行业创新生态,注入新活力,如今的科技革命者,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闭门造车”,而是在不断拥抱流量和更多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