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之际,全球进入了“检验”其落实进展的又一个关键阶段。
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正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的贝伦举行。各方重点关注气候融资、减少和停止使用化石燃料等关键领域议题。
当地时间11月17日,大会高级别会议和第四次联合会议正式开幕,巴西副总统、联合国大会主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等悉数出席。
大会主席多拉戈表示,本次大会各项谈判将加速推进,以确保在所有议程结束前取得实质性进展,希望各方于19日形成第一批提案,在21日形成第二批提案。
从具体的议程安排来看,在11月21日之前,数千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将商议各国气候行动计划,推进实现每年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提出新措施支持各国适应气候变化并加快实现向清洁经济的“公正转型”。
2015年12月12日,各国在法国首都通过了全球气候治理框架,《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是控制全球升温幅度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各国以“自主贡献”方式提交减排计划,每五年更新一次。

如今10年过去了,实际进展与目标仍有显著差距,若按现有政策轨迹,本世纪末升温可能达2.8℃。
11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最新通报》指出,即将结束的2025年或将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暖的年份。
今年前8个月,全球近地表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420.12℃。暴雨洪涝、极端高温与野火等气候相关极端事件对人类生命、生计及粮食系统造成连锁冲击,阻碍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
另外,气候融资目标尚未实现,农业、塑料、航运等领域减排停滞。上述报告还显示,全球45项关键气候指标均未达2030年目标,其中29项被列为“严重偏离轨道”。
各国气候行动不一致的背后,是复杂纷乱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政策考量。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再次上台后退出《巴黎协定》,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气候合作。
作为全球累计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本届任期内试图推翻民主党政府的多项清洁能源举措,包括扩大美国沿海地区的油气钻探活动,破坏并阻挠国际社会达成的《全球塑料公约》等。
在气候问题上,美国已陷入空前孤立境地。截至2025年10月,125个国家提交或更新“自主贡献”目标,涵盖全球近80%温室气体排放。
其中中方宣布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英国《经济学人》网站发表的文章评论说,中国在气候问题上扮演了负责任的角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减排目标,显然更具吸引力。
作为东道国,巴西则承诺2030年实现零非法毁林,2035年温室气体净排放较2005年减少59%至67%。
鉴于成员国之间越来越难以达成绝对共识,巴西等国已开始寻求“自愿联盟”,共同制订具体的气候行动计划和解决方案。
而在COP30会场内外,还暗藏能源转型话语权与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深层较量。例如澳大利亚和土耳其都提交了COP31主办申请,且拒绝让步。
随后土耳其提出“共同主办”方案,以打破僵局,但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澳大利亚果断拒绝,并有意推动峰会单独在其南部城市阿德莱德举行,寻求将焦点放在太平洋岛国的气候危机上。
而土耳其则倾向于突出“合作”“减排进展”等发展中国家议程。如果两国都不肯妥协,最终都可能错失机会,主办权将默认交给德国。
为凸显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承诺,巴西总统卢拉此前签署法案,在会议期间将首都从巴西利亚临时迁至贝伦。
会议开幕当天,数十名原住民抗议者强行闯入会场,要求在森林管理事务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呼吁采取气候行动保护森林。这是多年来联合国年度气候大会场内出现的最严重骚乱事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