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在反内卷话题上鲜少发声的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给出自己最新的行业判断。
11月17日,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刘汉元在谈及反内卷等话题时,对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以活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中国速度”,使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使全世界通货膨胀能够协同、平衡,高速度低通胀发展了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速度和效率在全球形成新的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力量。但由于积极性太高,发展速度太快,全球需求总体上出现总体的供应余量,使中国的“新三样”可能处于短期的过剩状态。
“由于大家都在市场条件下,需要参与竞争以维持生存。严重内卷已经成为光伏行业近两年的主题。”刘汉元称。
他同步强调了“反内卷”和“反垄断”这两个概念,认为这是不同时期全世界共同面临的话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个时期,绝大部分需要防止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和过度内卷;发达国家寡头已经形成基本清晰的行业,可能更多地关注产业寡头垄断。

“在中国现在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反内卷仍然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主要解决的矛盾。”刘汉元提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垄断在中国大地上难以形成,如果形成,再去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不迟。
刘汉元认为,如何认识形势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宏观调控和产业调控的主旋律,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产业产能和实际需求之间的适度平衡,使研发产业处于良性、可持续状态,这是行业同行、和政府部门要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这样的认识下,相关政策支撑和配套应该为解决主要矛盾提出相应措施。”刘汉元表示。
其次,刘汉元表示,全世界行业均需要适当的自律。行业一定需要冗余的能力,来支撑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一定富余的产能怎样能够理性地协同发展,这是行业同行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短缺经济时期,可以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能跑多快跑多快,能生产多少卖多少。但在高质量发展时期,需要考虑良性的生态环境、行业共识如何形成。
在刘汉元看来,通威作为产业企业,也需要有顾全大局的观念,在维持自身经营主体竞争能力和必要生存条件的背景下,使行业生态能够更好地竞争,保持适度的力度。
此外,刘汉元强调了行业协会的作用,认为其在成熟国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上启下,满足相关部委和行业的需求。高质量发展时期,相关组织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尽管低于预期,国家大、产业多、人员的观点多,但是我们至今仍然对行业自律的有效完成和实施充满信心。”
刘汉元称,中国多晶硅生产能力占全世界的95%,80-85%的产能集中在五家以上龙头,相信大家能形成共识,“像自来水厂的总闸门,控制总流量,可以使后面的需求平衡。在适当的范围,存在合理的价格,使全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除了通威一直从事的光伏行业,刘汉元也提及今年大火的储能行业。
刘汉元表示,储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光伏和风力发电推动整体能源转型提供了条件。过去十年或更长时间,解决的是光伏和风电成本如何比煤电更低的问题,近三到五年,这一关已经过去,所以新增装机速度发展很快。但这很快使得电网的调节能力跟不上装机的上升,所以导致“弃风弃光”和电网安全问题的出现。
他将去年和今年称作“第二次黎明前的黑暗”,业内在等待新型电力体制机制的到位和储能体系经济性的发展。
今年1-9月,中国新型储能的装机容量较“十三五”末上升了约30倍。据刘汉元测算,以中国制造在可靠性、质量和成本上的优势,新型储能成本已经可以降到0.2元/千瓦时以下,领先的企业甚至可以做到0.15元/千瓦时左右。这意味着最迟后年,中国西部的电力,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发展,输送到东部主要用电区域,电价将低于0.5元/度。
“这为10-20年后,全部由新型储能系统支撑的新型能源电网建设,奠定物理路径和经济基础。”刘汉元称,一旦度过这个“纠结期”,“源网荷储”四部分协同发展,将推动能源转型进入一个更快的加速期。
近日,随着隆基绿能(601012.SH)通过收购精控能源来进入储能行业,光伏组件前四大企业均在储能上开始布局。作为全球最大硅料企业、以及第五大组件商的通威股份(600438.SH),似乎还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想法。
刘汉元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前几年曾调研储能产业,它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规模。国内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已经走到了前列。
“产业内应当有所分工、有所区别,实现差异化竞争,在应用端大家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整个过程更快发展,更多时候是通威的选题。”刘汉元称,适当的分工与协作,大家在一个能源转型的大舞台上共同献艺,发展得更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