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起,浙江、四川、广东等多个地方试行中小学“秋假”,为期3天,连上周末,中小学生可“喜提”5天“小长假”,随之而来的,则是带火了淡季旅游市场。多地景区连发门票约满公告,包括四川的九寨沟、四姑娘山双桥沟景区等;此外,传统的“亲子热门旅游地”,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上海迪士尼乐园也都迎来客流量大涨。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网络讨论。网友纷纷表示:“从没在平日和普通周末见到这么多人”,“还以为又过了一遍五一十一”,由此可见这一波秋假的力量——在被视为传统旅游淡季的11月,创造出了新的热点。
秋假是近些年新设的短假期之一(此外还有春假),目的是调节学生学习节奏,增加亲子互动。今年秋季学期,各地学校纷纷开始试行中小学“秋假”,一度成为社会热点。
春秋假对于学生来说意义不言而喻,这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自然体验和节候感知。这样一个诗意的时节,过去相当程度上被遗漏在了学生假期之外。而新设假期,则让学生从寒暑假这种相对固定的框架中短暂“跳出来”,在四季的真实变化里找到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春秋假一经推行,就受到了广泛欢迎。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是春秋假的杠杆效应:创造旅游时机,拉动提振消费。这一考量此前就已经体现在政策文件当中,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旨在激活淡季旅游市场,促进乡村游、周边游等消费。而今年秋假的集中落地和市场反馈,恰恰验证了这一政策意图的可行性。
同时能看到,各地为了迎接这波秋假也做了充足准备。多地景区面向中小学生推出了免票优惠活动,不少景区还同步为随行的家长也提供了门票折扣。比如四川省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宣布,11月12日至11月16日,全国中学生、小学生由成年人陪同免费入园;浙江神仙居景区则发布公告,11月1日至30日,全国中小学生凭本人身份证,可享受神仙居景区首道门票免费(每人限1次),并可携带1名家长同享首道门票免费,等等。
所以这次秋假的热闹,其实是多方共同成就的结果。政策层面给了时间窗口,学生和家长本就有出门走走、放松一下的需求,景区也及时拿出优惠和配套服务,把出行的门槛降到更低。这三股力量碰到一起,原本的淡季一下子就被带热了,呈现出一种水到渠成的繁忙景象。
这相当程度展现了春秋假的“社会价值”,除了教育视野之外,更有撬动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不过,从网络的一些反馈看,其间还有一些痛点要打通。比如一些家长就反映,孩子放假了,但家长却没有,陪同出游当然无从谈起;市面上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还不多,市场成熟度还无法和旅游旺季相比。
这些声音提醒我们,春秋假的价值要真正发挥出来,还需要更完善的配套体系。比如,在家长带薪休假制度、弹性休假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让家庭假期不至于“孩子放、家长不放”;文旅行业也需要顺势而为,开发更适合短途亲子场景的产品,让家庭在淡季也能玩得舒心、选得从容。
只有把这些环节逐步补齐,春秋假才能在教育之外,真正成为改善学生生活节奏、带动地方经济活力的机制创新,也让“淡季不淡”成为一种更可持续的常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