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机器人赛道,谁是背后金主?

亿通速配 万生平台 2025-11-10 2 0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具身智能行业正经历从实验室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历史性转折,而这一过程需要资本市场的持续输血,IPO成为企业突破资金瓶颈、抢占市场先机的必然选择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康国亮 记者 张建锋

  编辑|杨秀红

  随着年初宇树科技旗下人形登上春晚“扭秧歌”,2025年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概念在资本市场迅速走热。

  万得(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031日,二级市场具身智能指数涨幅超过60%,机器人指数的涨幅也超过35%,成为与AI(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及算力硬件同样火热的科技概念之一,688585.SH)、002050.SZ2050.HK)等个股因沾上机器人概念受到资金追捧,股价一度大涨。

  二级市场的热度也传导至一级市场,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总计发生144次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195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同时,众多具身智能企业今年以来开始加速IPO(首次公开募股)。斯坦德机器人、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等十余家具身智能企业扎堆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外,智元机器人因收购上纬新材股份一度引发市场关于公司将借壳上市的猜想,人形机器人明星公司宇树科技也预计将于今年四季度递交上市申请。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成为资本市场最活跃的赛道之一,融资频率高、估值增长快。以智平方为例,过去半年内完成七轮融资,获得多只千亿级基金与战略投资者持续支持。”头部机器人公司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对《财经》表示:“但我们也看到,中美同类企业在估值层面仍存在巨大差距。我们认为具身智能的价值仍在释放之中,公司会在技术与商业化更加成熟的阶段,择机启动IPO计划。”

  那么,什么是具身智能?银河证券等券商研报分析认为,具身智能是指具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也就是说为AI提供一个物理的“身体”,使其能够像人一样利用自身的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在现实世界执行任务,并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不断学习进化。

  “具身智能”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成为国家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

  具身智能企业掀起资本化浪潮的背后,是行业开始迈向量产的关键期。2025年被业界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随着海外及国内具身智能整机厂研发设计逐步成熟,获得下游客户订单,推动量产落地,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加显性。在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的背景下,相关企业拟通过IPO上市募集资金助力自身进一步快速发展。

  同时,在整机厂订单驱动下,上游供应链企业通过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切入具身智能整机厂供应链,带动了市场对其未来业绩的预期,使得供应链上市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接连大涨,进一步带动了市场对整机厂IPO的热情。

  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是AI与物理世界的重要结合,其量产及场景的开拓试验性应用将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20257月,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第三届链博会活动现场表示,“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系统。在未来十年中,工厂将由软件和AI驱动,协调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团队,生产由AI所主导的智能产品。”

  随着具身智能在资本市场走热,如何通过一、二级市场把握这一万亿级别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

  整机厂扎堆IPO

  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迎来资本化浪潮,头部企业纷纷启动IPO。年初至今,斯坦德机器人、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优艾智合等十余家具身智能企业扎堆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其中,卧安机器人冲击“AI具身家庭机器人第一股”。招股书显示,公司聚焦AI具身家庭机器人领域,推动AI具身技术在家庭生活场景的应用,构建以智能家庭机器人产品为核心的生态系统。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6180万元、8920万元及1.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4.7%,占收入比重分别为22.5%19.5%18.4%

  79日,极智嘉-W2590.HK)率先登陆港交所,募资约27亿港元,成为“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随后,1016日,酒店服务机器人公司云迹科技(2670.HK)也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募资约6.6亿港元,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AIPO排队公司中,节卡股份目前审核状态为中止(财报更新)。资料显示,节卡股份主要从事协作机器人整机及相关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从事包括集成设备及自动化产线在内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81亿元增至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3.57万元、-2854.73万元、622.8万元。公司此次IPO拟募资6.76亿元,用于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4万套机器人及5600套组件、800套非标设备的生产能力。

  今年7月,智元机器人2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至少63.62%股份,一度引发市场关于智元机器人借壳上市的猜想。92日,宇树科技发文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推进IPO筹备工作,预计今年10月至12月向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市场预计,其可能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此前,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9880.HK)于20231229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后,优必选继续进行融资。202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共计进行了5次配股融资,累计募资超45亿港元,其中20257月配股募资额达24.7亿港元,再融资金额是IPO募资金额的4.4倍。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对《财经》表示:“回看2023年底优必选登陆港股,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时候,行业还处在这一波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但最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或者具身智能企业开始走上IPO阶段,这也说明行业开始受到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会有积极的影响。”

  谭旻进一步表示:“对任何一家真正希望做出成绩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上市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优必选也是这样。上市之后,优必选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研发,过往三年,每一年的研发投入都占营收的40%左右。资本的热捧给人形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更多资源,但我们还是要确保资源可以用在正确的地方,来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宇树科技投资方首程控股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对《财经》表示:“近年来,我们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及旗下相关产业基金已投资数十家具身智能等硬科技企业。宇树科技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并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递交申报材料,银河通用、松延动力、加速进化等企业也在赛事验证和量产爬坡中快速成长,预计2026年还将有数家企业启动IPO进程。”

  “我们投资了包括洛必德在内的多家具身智能企业,洛必德不久前完成了B+轮融资,目前也在积极推动后续融资,今后也将在合适时机推动IPO上市。”盈科资本产业投资事业部总裁冯志强对《财经》表示。

  事实上,具身智能公司今年之所以纷纷启动IPO,背后是行业正在迈向量产的关键期。2024年之前,具身智能行业尚处于实验测试阶段。2025年以来,行业迎来了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量产的关键转折点,2025年也被业内称为具身智能行业的“量产元年”。

  海外市场方面,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V3,预计未来五年出货量将高达百万台。国内方面,宇树科技量产进度领先,智元机器人等预计交付量也将达数千台。量产的逐步落地使得具身智能企业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为进一步通过IPO资本化创造了条件,在资本市场支持具身智能等硬科技企业上市及二级市场活跃的背景下,具身智能企业纷纷通过IPO等方式募集资金助力自身进一步发展。

  “具身智能行业正经历从实验室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历史性转折。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仍高达数十万元,需通过大规模生产摊薄研发成本;同时,场景拓展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这些均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持续输血。因此,IPO成为企业突破资金瓶颈、抢占市场先机的必然选择。”X GROUP(德聚投资)创始人林彦坤对《财经》分析。

  冯志强认为,“今年具身智能企业竞相赴港IPO有三重动力:首先是政策利好,具身智能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吸引资本涌入;第二是市场扩容,工业与人形机器人应用拓展催生融资需求;第三是港股注册制包容未盈利科技企业。”

  冯志强进一步提到,当前具身智能融资活跃却分化显著,头部企业估值超百亿元,但也有多数项目尚处早期,商业化路径模糊。融资难点主要包括技术瓶颈、估值泡沫及场景落地慢等。资本市场应通过政策引导、产业资本联动、港股IPO爆发以及鼓励资产重组等,满足行业的进一步资金需求。

  供应链概念股火热

  与一级市场上纷纷启动IPO的具身智能整机厂不同,二级市场上,具身智能概念股大多是向整机厂提供包括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制造及下游应用的具身智能产业链公司。相关概念股今年以来涨势明显,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根据万得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031日,具身智能指数涨幅达到61.83%,成为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科技概念之一。具身智能概念指数共包含118只成分股,从行业分布来看,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划分,前五大权重行业分别为自动化设备、通用设备、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及专用设备,占比分别为21.01%13.45%9.24%7.56%6.72%

  从个股表现来看,截至1031日,年初至今,具身智能指数中涨幅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为300476.SZ)、300539.SZ)、603119.SH)、600580.SH)及603516.SH),涨幅均超过200%,分别为601.34%361.18%349.99%238.62%214.62%

  作为全球领先的印制电路板(PCB)供应商,胜宏科技原本为AI服务器提供PCB硬件。人形机器人对PCB的可靠性、集成度和信号传输速度有极高要求,胜宏科技之前表示,已与人形机器人领域部分国内外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应用于该领域的PCB产品已进入生产销售阶段。

  浙江荣泰是今年的“机器人黑马”,其今年2月、7月先后通过收购上海狄兹精密51%的股权布局精密丝杠、广东金力传动15%的股权布局齿轮箱,形成从结构件、大小丝杠、齿轮箱到线性执行器的全链布局,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其被知名游资章建平看中,后者在2025年二季度末成为公司第三大流通股东,公司股价也一度大涨。

  卧龙电驱则深耕电机行业多年,针对人形机器人行业需要,布局关节模组、伺服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灵巧手等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公司今年3月战略入股智元机器人,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与生态建设。同时,其机器人电机已经对接了海外客户,处于小批量送样阶段。

  二级市场具身智能产业链概念股的大涨离不开下游整机厂的量产驱动。随着行业迎来量产元年,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将正式迈上万台出货量台阶,在下游整机厂批量化交付要求下,上游各大供应链厂商全力冲刺产能,带动其未来业绩预期。

  从整个具身智能产业链来看,上游核心零部件占具身智能整机成本比例较高,价值量也最大。其涉及技术原理、材料、工艺等多领域,是机器人实现感知、运动、推理决策的硬件基础。其主要包括电机、减速器、丝杠等共同集成的关节模组等运动系统,传感器等感知系统以及芯片、电池等控制交互系统。

  目前具身智能整机厂商硬件方案中的增量变化集中在灵巧手、触觉传感器、轻量化、散热系统、高功率及转矩密度电机等环节,这成为机构关注的重要方向。一些在传统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具备各环节精密制造能力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将其技术复用,切入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以三花智控为例,该公司将其在制冷和汽车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与热管理技术复用到机器人的关节(执行器),有效解决了机器人关节在高速高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散热问题,并成功开发出高扭矩密度、高精度的旋转和线性执行器。凭借与特斯拉的长期合作关系,三花智控成为特斯拉Optimus项目执行器的核心供应商。10月中旬,因市场传出特斯拉向其下达50亿元机器人大额订单,公司股价涨停,随后公司辟谣,今年以来,截至1031日,三花智控股价上涨115.12%

  如何掘金具身智能?

  随着具身智能行业在资本市场快速走热,并迎来资本化浪潮,对于一、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如何在整机厂及供应链环节把握投资机会?

  “具身智能赛道虽然热度高,但资本市场的筛选也愈发严格。真正能够持续获得融资的企业,必须同时具备AI研发、智能硬件、规模量产与产业化落地的全栈能力。智平方正是凭借这一系统化优势,获得了投资人的持续认可。具身智能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更需要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的陪伴。资本的支持不应只看短期回报,而要与产业共建生态、共同成长。”莫磊认为。

  国科嘉和高级合伙人陆佳清对《财经》分析:“首先,机器人替代人是大趋势,不管具体形态是人形还是其他形态,核心逻辑都是机器替代人工,因此具身智能不是一定要做成人形。其次,要找到非常好的应用场景,像我们投资的博清科技就是应用于船舶制造等领域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已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有巨大的应用需求。最后,在具身智能量产还没形成规模的时候,去投零部件还是参与整机,可能需要斟酌。”

  “对我们而言,如果能参与投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这类头部整机厂,当然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它们也有上市预期。除此之外,也可以找一些上游的机会,我们也在看一些灵巧手、六维传感器等项目。”陆佳清表示。

  “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支持方面,中国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为成本控制和大规模量产提供了坚实基础。短板则主要在AI芯片、基础大模型等核心领域。特斯拉依托高端芯片和自动驾驶算法迁移优势,其Optimus已实现端到端任务规划。”林彦坤在谈及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劣势时对《财经》表示。

  “技术层面,我们重点关注企业的核心部件自研率和算法能力,并且企业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要自主可控,特别是在关节模组、灵巧手、传感器等关键环节的国产化进展。同时,我们将商业化落地能力作为投资决策的关键指标,企业需要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实现技术商业化,并展现出明确的市场前景和成本优势。”林彦坤表示。

  康雨则对《财经》表示:“在具身智能赛道,首程控股坚持‘技术—本体—场景’三位一体的投资逻辑。我们重点投向可量产、可落地的硬件本体和关键算法,并优先选择能与首程控股自有场景深度融合的团队,构建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平台再到下游场景的完整生态。”

  对于二级市场上游零部件企业机会,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第二阶段,硬件型企业应重点关注量产与降本能力。其表示,2022-2025年为行业发展第一阶段,产品从实验室初步走向产业化;2025年后进入量产应用的第二阶段,本体与小脑技术路线逐渐收敛。硬件型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一是量产制造能力,能否快速从小批量手工产线迈向大规模量产,保障性能和一致性要求完成订单交付;二是持续迭代降本的能力,能否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

  不过也有机构对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持谨慎态度。一位投资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私募机构投资人对《财经》提示:“虽然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但目前量还没放出来,营收也没多少,很多整机厂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估值已经飞上天了。”

  “由于下游机器人本体出货量尚小,限制了当前上游各零部件厂商生产的规模效应,仍处于研发投入多而创收少的局面,对零部件企业资金实力提出要求,同时股价的大幅上涨提前透支了未来业绩的释放。”上述私募投资人表示。

  “优必选对于人形机器人‘量产’这个事情本身,还是比较谨慎。”谭旻表示,“优必选过往两年把很重要的投入放在了客户工厂的实训中,从而对产品进行迭代。只有当客户需求、核心技术和成本控制几个因素实现统一,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才会成为可能。在我们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要到万台,才能达到量产的标准。在此之前,只能说实现了小批量的交付。”

  高盛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将三花智控评级下调至“中性”,称市场对其“人形机器人预期过高”。高盛表示,市场当前对三花智控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的收入规模和落地时间预期均过于乐观,三花智控近期的超额表现已部分透支机器人业务预期。根据高盛测算,当前三花智控A股股价对应的估值,隐含了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90万台-200万台的出货预期,假设三花执行器组装市占率30%-70%,而特斯拉此前明确目标为2030年实现100万台机器人出货,未来12个月显然难以达到。

  “虽然近期具身智能板块出现一定调整,但短期调整应是加仓机会,随着2026年产业量产落地更加明确,以及宇树科技等头部公司陆续上市,整个板块的股价还是有机会再创新高的。具体来看,上游供应链环节主要是特斯拉链和国产链标的,特斯拉链需要关注接下来Optimus第三代2026年量产的推进情况,国产链今年四季度则会有更多催化。”北京一家私募机构基金经理对《财经》表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