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校的升级与挑战:人才输送和育人的并举前进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11-06 5 0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正式开幕,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赛事,是对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一届奥运周期备战工作的第一轮检验。

作为全运会人才培养蓄水池,各省市级传统体校近年生存状况各异。在上海虹口区水电路176号,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已经走过60多年历史,成为上海体育人心中共同的“圣地”。

巴黎奥运会,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总共为中国代表团输送了八名运动员;2024年,《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新时期,上海传统市体校也面临升级与挑战。

体坛精英之摇篮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市体校,作为一所以运动训练为唯一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60余年来,学校为上海市优秀运动队和国家队培养输送了4000余名优秀体育人才,为社会培养了8000余名有用人才。

市体校作为“二线”,是承接一线队和三线区级体校的重要桥梁,传统概念中,市体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向一线队尽可能输送人才。事实上,过去几十年市体校也的确是按照这样的路径发展。

据统计,学校总共培养了3位奥运冠军(陶璐娜、刘子歌、许昕)、15位破世界纪录者、19位奥运奖牌获得者、37位世界冠军、90位亚洲冠军、150余位国际重大赛事前三名、1000余名青少年全国冠军、12000余名毕业生。

如世界足球小姐孙雯、乒坛名将张德英、羽毛球世界冠军王仪涵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经学校培养走向世界体育舞台的陆元盛、杨明明、孙海平、李秋平、沈富麟等一大批教练员,为祖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在全国享有“体坛精英之摇篮”的美誉。

进入新时代,输送专业人才依然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孩子有梦想、肯吃苦,我们就有责任帮他们在职业体育这条路上,少走弯路,走得更稳、更远。”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男排主教练王指导反复强调学校的优势所在——为有竞技潜力的学生争取高水平的赛事参赛机会,助力其在专项领域进阶。从1998年至今,他在这里执教已近三十载。语气里,有岁月磨出的沉稳,更有对未来的笃定。

以排球为例,学校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任务——挖掘培养好苗子,把他们送进更高层次的一线队。“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打通一、二、三线人才梯队。只有通道顺畅了,孩子才有持续走职业道路的可能。”

王指导看重的是“静下心来、踏实培养”的理念,“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身体好、心态阳光,而且训练更专注。我们配备最好的教练和硬件,就是希望他们走职业的路能更宽一些。”

目前,学校男排已形成主教练、助理兼体能教练、康复师、领队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刚开始的时候,就我一个教练;差不多10年前,我们教练班子就配备齐整了,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王指导透露,近年来,队伍保持着70%至80%的队员输送到青年队的稳定成绩。

据统计,2023年学校共向上海市一线优秀运动队输送了23名优秀运动员,其中本部排球、女子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击剑、现代五项8个项目,共输送了18名运动员;场馆游泳、水球、花样游泳3个项目,共输送了5名运动员;场馆三线运动队在武术、垒球2个项目上,输送市属二线运动队5名运动员。

2024年,学校向一线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共计31人。同时学校输送的8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奥运会,涉及击剑、三人篮球、水球、田径、现代五项等项目,发挥稳定,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获得了1项第五名、1项第六名、1项第八名。

就在今年全运会提前进行的女子小年龄段足球项目中,上海U16和U18女足包揽两枚金牌,U16女足队员大部分来自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上海市足协托管、纳入学校编制的重点培养队伍,队员们享有市足协提供的优质赛事资源与专业技术指导。

U18女足也在学校绿茵场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校期间她们就斩获多项荣誉,学校的系统化训练体系,不仅使队员们从基本功到战术意识都得到全方位的打磨和提升,更锻造了她们过硬的技术能力,锤炼出顽强的心理素质和宝贵的团队协作精神。

文化托底,拓宽多元未来

和过去很多年家长让孩子练体育就瞄准专业道路相比,这些年更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学业上的发展。一个无需回避的事实是,竞技体育的成材率如今远远低于考大学。哪怕已经身处市体校这样的准职业梯队,都无法保证最终能够成为职业运动员。

今年初三的王同学目前是学校的游泳专业运动员,他来到体校已经四年左右时间,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各项目实力比较平均,是有希望在混合泳中尝试突破的,但他也坦言,“最终能不能成为职业运动员,依然存在很大的变数,因此我必须要做两手准备。”

高三乒乓运动员吴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打球,虽然在上海成绩靠前,却因全国乒乓球项目的竞争太激烈而未能进入一线队。“初三那年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只能走学习这条路了。”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学校今年专门为高三组织了月考,帮我们在学习上追赶普通学校的学生。”这样的安排让她在进入高三后迅速找到了学习状态。吴同学自我评价目前学习成绩还算比较理想,因为有一级运动员证书,她的目标是通过单招考试进入上海的一所重点大学。

最近几年,不管是对于不确定能否走职业道路的运动员还是确定无缘职业运动员的孩子和家庭来说,文化托底是非常关键的。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最近几年时间,“学训并重、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已经慢慢根植到了学校的文化中。

汤老师

学生科综合管理汤老师将学校的实践概括为“从单一培养走向综合赋能”。她介绍,学校秉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近两年围绕“体教融合”不断深化,实现了从“重成绩”到“重成长”的转变,确立了“文体双优、多元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师资、增设生涯规划课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终身发展能力。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比赛的运动员,而是‘赛场能赢、职场能行、社会能担当’的复合型人才,让每个走出校门的学生,都能成为有技能、有素养、有责任的合格公民。”

“我们学校的文化教学,某种意义上是在为体育生‘保驾护航’。”教政治的张老师这样描述她初来时的感受。2013年她入职时,学校已在文化课方面处于全国体校的前列,而在最近十年时间内,学校依然在尽力保障学生文化课,为此专门设立高考班,优化师资配置,这几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张老师也观察到,“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体育可以是升学的路径,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重要。”

据统计,学校2023年中考友谊中学的达线率100%,创历年最好成绩;初中学业水平考中,初三语文合格率100%、数学合格率提高了23.7%;高三、中三年级高考录取率为88%,较去年提高了12%,本科录取率近42%。而在2024年,高考录取率达到87.5%,和去年基本持平。本科录取率48.86%,较去年提高7.07%。

硬件升级,夯实成才根基

站在修缮一新的校园里,总务保卫科汪老师告诉记者:“这几年体育局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很大,从学生宿舍到训练场馆,整个校园环境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在他眼中,这些看似基础的建设,正悄然改变着这所体校的育人底色。

汪老师

变化最直观的是训练场地。棒垒球场完成了全面维修,田径足球场焕然一新。“训练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升。”汪老师举例说,“今年全运会,我们的U16和U18足球队双双夺冠,这份荣耀里也有后勤保障的一份功劳。”

去年12月新落成的市体校气膜游泳馆也是一个缩影。从前那个只有8根道、25米长的泳池,已经升级为符合二线训练标准,长50米、宽21米、水深2.0米、设8条泳道的标准池。“对游泳专项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是训练条件的改善,更是追梦路上的重要支撑。”

在科技赋能方面,学校全年为各运动队跟训运动员约300人次进行骨龄测试、245人次进行神经类型和智商的相关测试,深入了解跟训运动员生长发育潜力;为22名跟训运动员进行血常规、尿十项等生化指标测试,充分了解免疫机能和营养储备情况;为羽毛球12至14岁年龄段优苗训练营共计47人次进行两次生化机能测试,监控运动员疲劳恢复情况。通过优化选材测试项目和测试时间,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撑,助力选材工作。

在学生生活区,改变同样细致入微。宿舍楼完成了全面升级,除了抗震加固,学校对生活细节的考量更显用心:崭新的衣柜、卫生间、阳台晾衣区,还配置了洗衣机和烘干机。“这些改变让学生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汪老师说。在严格的训练之外,这份“家的温度”正成为支撑体育生们坚持梦想的柔软力量。

校园整体形象也在不断提升。绿化改造增加了中层灌木,让训练环境更加宜人;教学楼、训练馆的防水补漏持续推进;食堂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面对老旧校区的空间局限,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利用零散空间扩大训练场地。2026年,学校计划做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开合式运动场地,解决雨天训练难题。

“现在每支运动队的要求都在提高,我们的保障压力确实很大。”汪老师深有感触,“但这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因为我们在做的,不只是维护场地,更是为上海体育的未来筑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