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挖土豆挖得不亦乐乎,“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10-21 3 0

“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

最近,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的马铃薯基本收获完毕,有农户开放了自家田地,把一些小土豆留给游客来挖宝。这些土豆个头过小,达不到商品标准,本来会被遗落在田里。没想到,当地推出“捡土豆地图”,准备了“免费烤土豆”点之后,却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与追捧。

游客们来到当地,不光看风景、享美食,而且主动下地干活,捡土豆捡得不亦乐乎。面对这一好玩的场景,农户和网友们纷纷点赞——既能让游客们体验农村劳动,又能不浪费粮食,“下地干活式旅游”真可谓一举多得。

表面上看,游客爱上“下地干活”是因为这种旅游方式很有新鲜感,但本质上还是因为当下旅游消费理念再次发生迭代。过去很多人十分在乎旅游的形式,如果出去旅游没有打卡完所有景点,没有拍下几张美照,这趟旅程似乎就算“白来”。于是,人们看到美丽的风景,品尝到好吃的,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好好体会,而是拍下美图,分享在朋友圈。这也让一场本来能够放松身心的旅游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炫耀比赛。

如果回顾近年来的文旅新潮流,不管是曾经的“特种兵旅游”还是“奔县旅游”,都和现在的“下地干活式旅游”一样,是对“旅游必须光鲜亮丽”的反抗,也是为了摆脱“意义绑架”的消费决策。

“下地干活”的内核,就是一种再纯粹不过的简单快乐。捡来的土豆不一定个头大,烤出来的土豆也不一定有多么美味,但体验劳动的整个过程,就足够让游客暂时卸下上班的疲惫,摆脱生活中的烦恼。不难想象,农田里“灰头土脸”的形象可能比不过精修后的美图,但是敢于拒绝社会成功学模板的绑架,看清内心的真正需求,就能让大家重新找回旅游真正的意义。

从这些年旅游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中也不难看出,如今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最大的特征是不再盲目从众,而是追求更环保、更温和、更简约,也更有个性化的旅游和生活方式。而且,大众消费也不再以最大限度满足自己为主,而是会兼顾他人的需求。就拿“下地干活”来说,既能给自己带来新鲜的体验又顺带帮助了当地的农户,带来的可能是“打卡式旅游”所不具备的满足感。

从“下地干活式旅游”的火爆出圈来看,当地不仅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文旅潮流的新变化,而且从软件到硬件上都做足了准备,才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到“不虚此行”,用并不大的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各地借鉴。

着眼未来,中国地大物博,文旅发展还有较大的挖潜空间。我们更期待,还能涌现出更多此前人们意想不到的文旅新玩法,为游客带来更多样的体验,也进一步丰富旅游市场的多样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