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头条No.95 | 深圳半导体“惊喜”风暴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10-18 2 0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梁宝欣 陆柯言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刘方远

中国半导体的突围,正在提速。最近的惊喜,来自深圳。

在2025湾芯展上,这座城市打出了一张“底牌”。新凯来携多款高端工艺设备亮相,旗下万里眼发布打破《瓦森纳协定》垄断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启云方推出国产EDA工具链;汇川技术、云天励飞、华润微电子等企业也纷纷登场。几乎所有观众都能感受到一个信号——中国半导体,正在从深圳重新出发。正如万里眼CEO刘桑所说:“我们有信心从追跑到并跑,并且一定要做到领跑。”

过去几年,在“卡脖子”阴影下,中国半导体没有喊口号,而是默默补链。深圳更是选择了最难也最务实的路,从设备到软件、从零部件到检测环节,挨个补齐。这是一场没有喧嚣的攻坚战,但成果正在显现。

新凯来的崛起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是深圳厚积多年的产业韧性,也是中国半导体体系整体跃升的缩影。这股力量正向全国扩散——从制造设备到芯片设计,从封测材料到晶圆制造,一场覆盖全链的国产化浪潮正在形成。

在湾芯展上,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时,众多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参展商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虚心面对国产厂商与海外的差距,但中国半导体的前进趋势不会改变。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试炼场,也必将成为全球半导体技术创新的重要一极。

湾芯展现场 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国产半导体装备的深圳突围

“新凯来展位怎么走?”成了不少观展者踏入深圳会展中心后的第一句话。即便自己的公司与半导体设备业务并无直接关联,参观这家深圳新锐企业,几乎已成为参加此次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湾芯展)必不可少的一站。



10月15日至17日,湾芯展在深圳举行。开展首日上午不到10点,新凯来及旗下子公司万里眼的展位已人头攒动。为了观看展位侧面的宣传片,人群挤满了走道,甚至挤到对面的展台上,还有不少观众举着手机全程录制。过去三天,这次展会吸引了全球600多家展商参展、累计接待总量达到11.23万人次。

如果说展馆的人流代表着热度,那么新凯来及其子公司的展品,则象征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这些成果几乎覆盖了长期被“卡脖子”的关键环节——从刻蚀、光学量测、薄膜沉积,到超高速实时示波器与EDA设计软件,贯通了设备端与设计端的两条技术链。

10月15日,界面新闻记者在湾芯展现场看到,新凯来集中展出了16款设备产品,包括薄膜沉积设备、刻蚀设备、光学检测设备等,全面展示了公司在工艺装备与量检测装备领域的布局。

成立于2021年的新凯来,过去几年时间,一直裹着神秘的面纱。直到今年3月,在SEMICONChina 2025上首次公开亮相,一举发布5款工艺设备新品,包括外延设备EPI(峨眉山)、原子层沉积设备ALD(阿里山)、物理气相沉积设备PVD(普陀山)、刻 蚀 设 备 ETCH (武夷山)、薄膜沉积设备CVD(长白山)。



短短几年间,新凯来就已研发出国产化的高端制程设备,覆盖了半导体制造前道设备的所有环节,包括制程量测、刻蚀、薄膜沉积等,行业人士评价其重要性相当于“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中科飞测+拓荆科技”总和。

新凯来的崛起,弥补了深圳乃至全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短板,也缓解了国产装备领域的燃眉之急。如今再看,其此前推出的工艺设备和量检测装备,再加上本届湾芯展上子公司亮相的新产品,共同构成了新凯来通向自主可控芯片制造体系的路线图。

新凯来展位 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据界面新闻了解,新凯来此次虽未发布新品,但旗下万里眼与启云方成为焦点,前者推出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后者发布两款国产EDA设计软件,分别补齐了中国在测量检测设备与国产高端电子设计工业软件技术空白。

示波器是电子信息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关键仪器,用于分析电性能的变化过程,贯穿芯片从设计验证到量产测试的全过程。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被挡在高端示波器市场之外。全球市场几乎被是德、泰克、力科等厂商垄断,国内产品多停留在8GHz至18GHz区间,而国际领先产品带宽普遍超过60GHz,最高可达110GHz。

更严峻的是,受《瓦森纳协定》和美国《出口管制清单(CCL)》等限制,高端实时示波器(带宽≥60GHz)被列入安全管制物项,禁止向中国出口,这一限制长期压制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

如今,这一格局正在被改写。“万里眼就是为解决‘卡脖子’而生的企业。”万里眼CEO刘桑告诉界面新闻,此次万里眼推出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带宽突破90GHz,将国产示波器性能提升500%,能够支持3-5nm制程芯片的测试,技术水平可达全球第二,也补齐了中国在高端测试测量设备领域的短板。

而这支一举做到全球第二的团队,平均年龄仅有28岁。刘桑说,团队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起来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卡脖子”的难题攻破。

万里眼展品 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在测量检测设备领域取得突破的同时,新凯来也将自主创新延伸至设计软件层面。10月15日,其旗下另一子公司启云方首次面向业界发布电子工程EDA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两款软件产品,被视为中国高端电子设计工业软件领域的重要突破。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是芯片与电子设计的基础,广泛用于芯片设计、芯片封装以及PCB设计环节中。IDC数据显示,当前市场仍高度依赖海外厂商:Siemens占26%、Altium占25%、Cadence占20%、Zuken占16%,国产化率不足5%。

启云方电子工程EDA BU总裁袁夷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全球约70%的PCB产能集中在中国,高端PCB产能占比更是超过90%。然而,尽管中国在制造环节已具备显著优势,但在设计阶段,尤其是高端设计领域,长期存在明显空白。

此次启云方推出的电子工程EDA产品,通过打造端到端完全自主可控的电子工程EDA工具链和产业服务,实现了国外软件的全面替代,已在多家企业实现商用。据悉,相关软件在电子电路设计重要指标方面已达业界一流水平,产品性能较行业标杆提升30%,支持多人并行协同设计与远程检视,硬件开发周期缩短40%,智能辅助设计一版成功率提升30%。

同时,启云方还构建了产品生态。其EDA工具链兼容多款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中间件,适配众多生态软件平台。

核心零部件决定了半导体装备的质量和性能,装备的精度、速度、安全性、效率需要靠核心零部件实现。这个领域,中国企业亦在突围。

汇川技术董事长、总裁朱兴明在四年前组织了400多人的研发团队,要解决中国半导体装备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的问题,“我们现在解决了部分,还有大部分在解决的路上。”

此次展会汇川技术带来了四年来的成果——首发的全场景智能化电气设计软件平台是国内少数能实现IT&OT层全流程打通的软件平台,能够使机械设计成本和时间节约50%、电气调试时间节约60%。

朱兴明表示,正跟很多半导体设备厂乃至原材料厂家一起攻克高速高精下机械共振的算法和仿真问题,“我们认为零部件中最重要的是光学器件,然后是气液真空类,正在加快研发这些核心零部件。”目前,汇川的工业半导体中95%已经国产化,75%的MCU(微控制单元)实现国产化,90%的逻辑芯片实现自主可控,电源管理芯片特别是车规级电源管理芯片,也开始全面国产化。

“这个过程中,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替代;第二,在此基础上要解决优化问题,中国半导体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的发展道路和国外不一样,我们基于小型化、高效率、温度特性和运动特性,做了很多定制产品来适配中国半导体装备。但这还不够,中国的装备已经在走向智能化。”朱兴明认为,未来的半导体装备应该是智能化的装备,因此零部件要首先实现智能化,“我们做了零部件寿命预测、周边设备寿命预测、可预测性维护和维保、健康自测,都为未来中国核心零部件、半导体装备的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底层数据、底层算法和模型准备。”

从核心仪器到设计软件,再到底层零部件,深圳企业正逐步形成协同创新格局,推动国产半导体装备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完善”。这一系列进展,正在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构建更加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基础。

湾区共振,半导体第三版图正在成型

新凯来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的背后,是深圳半导体产业体系二十余年的深耕。

2001年,深圳便入选首批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以芯片设计为核心带动产业腾飞,诞生了海思半导体、汇顶科技、国民技术等龙头企业;2010年前后,消费电子需求旺盛,华强北等市场进一步发展;2020年前后,为了应对“卡脖子”难题,深圳国资大力扶持产业链其他核心环节,加速补全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环节短板,形成“强化设计、补齐制造、突破材料设备”的突围路径

作为最关键的核心设备环节,深圳新凯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目前,这家公司已经拿下超过百亿的订单,客户包括深圳鹏芯微、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等晶圆厂。多家国内产业链公司,正在为新凯来的量产进行做准备,包括利和兴、国力股份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凯来已成为深圳“补链强芯”的标志性企业,也为全国各层级的半导体供应链创造了新的国产替代机遇。

一个具象化表现是业绩明显增长。据界面新闻梳理,上半年注册地为广州和深圳的芯片公司中,不少呈现收入高增长:德明利增长88.8%至41.1亿元,云天励飞增长123.1%至6.5亿元,江波龙增长12.8%至102亿元,佰维存储增长13.7%至39.1亿元,兴森科技增长18.9%至34.3亿元。

界面新闻记者制图
界面新闻记者制图

更深层的动能是来自下游市场的牵引。近年来深圳硬科技企业的全面崛起,为上游研发提供了真实场景和稳定市场。消费电子、新能源、通信设备、自动驾驶等行业的高速发展,让深圳成为最靠近终端的半导体试验场。

2024年,深圳影像设备公司影石创新年收入达56亿元;便携储能公司正浩创新突破80亿元;骨传导耳机制造商韶音科技营收逼近71亿元;3D打印设备企业拓竹科技、创想三维收入分别约50亿元和22.9亿元;扫地机器人公司云鲸智能收入约30亿元。

这些硬科技企业的成长,不仅推动了制造业的高端化,也为上游芯片设计、封测与设备厂商提供了持续的测试与应用场景,从而构成了由市场倒逼创新、由创新反哺市场的循环体系。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了2564亿元,同比增长26.8%;2025年上半年产业规模达到了1424亿元,同比增长16.9%。

不仅是深圳,广州乃至整个广东正加速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的“第三极”,迎来半导体产业的集体崛起。

早期广东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发展薄弱,晶圆制造和封测是其明显短板。2020年,广东省设计业营收约1500亿元,晶圆制造产业仅约25亿元。

随着华润微12英寸生产线、粤芯12英寸生产线、增芯12英寸生产线的落地与投产,这个领域的空白正被填补。作为数量不多的晶圆制造参展企业之一,今年湾芯展上,华润微电子的12英寸晶圆片、8英寸晶圆片、掩模版等展品被观展者团团围住、拍照,并反复被问到投产、应用等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呈现产业规模大、产量出口快速增长、链条布局全的特点,我们来自大湾区的客户比重将近50%,布局在汽车、工业控制、新能源、智能传感、消费电子等领域。”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龙在10月15日提到,深圳12英寸特色功率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在去年年底通线,目前在爬坡阶段,月产量规划为4万片,“今年能做到5000片,预计2027年实现满产。”

从下游应用来看,大湾区公司正在进军门槛更高的工业级、车规级。华润微电子市场部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工艺平台已覆盖40nm、55nm、90nm技术节点,不同尺寸产品都在规划工控、车规等高端领域的量产,“例如在汽车领域,已经涉足电池管理、油门踏板等芯片。”广州增芯科技也在推动车规级产品的研发,例如车载雷达微振镜、LBS和HUD微振镜等。该公司坐拥中国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及车规级特色工艺晶圆制造产线,预计2025年实现月产能2万片。

华润微电子晶圆 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与此同时,新的技术趋势正在湾区加速显现。半导体的发展追寻着摩尔定律。但2015年后,芯片制程发展进入瓶颈期,7nm、5nm制程量产面临进度滞后瓶颈,芯片产业迈入后摩尔时代。单纯依靠缩小制程提升性能的路径愈发艰难。

芯片发展演变为两种方式推动研发。一种方式是继续通过先进制程,进一来缩小电子逻辑的尺寸。第二种是用先进封装,通过堆叠方式,不在平面上做尺寸的缩小,而往高度上下功夫。

以云天励飞为例,公司联合国产工艺的生产厂家在12、14nm的工艺节点上创新了“算力积木”架构。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曾提到,基于12、14nm是几个代际工艺上的差距,很难设计出单颗实现300T以上大规模算力的芯片,所以“算力积木”可以基于相对成熟的国产工艺设计相对小算力的芯片,比如16T的算力,然后像堆积木一样封装,公司去年已经实现8颗芯片的封装。

珠海硅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了28家企业在展会设置了以Chiplet与先进封装为核心的生态专区,这家公司主营业务为新一代2.5D/3D堆叠芯片EDA软件设计。硅芯科技展位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这种模式在业务还未达到主流水平,因此如何串联上下游尤为重要,“2.5D、3D堆叠设计板块的工艺和数据互通程度比较复杂,现在我们一项工作是,制造封测厂商的数据和工艺集成到我们的设计工具,实现物理设计、仿真、验证,从而提高流片成功率。”

眼下,另一个需求井喷的赛道是AI,随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崛起,高性能计算芯片、低功耗芯片和智能芯片成为发展重点。

根据WSTS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整体增速约19%,与AI强相关的产品涨幅显著高于其它产品,例如存储芯片增长81%。

在大模型的风口下,隼瞻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在今年推出了其全新端侧AI融合解决方案——智翼。隼瞻科技销售总监邓强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现在市场对于AI需求很旺盛,产品一经发布已获得多个端侧AI业务订单。此外,隼瞻科技在今年还发布了面向DSA设计的EDA处理器敏捷开发平台ArchitStudio,在车载、通信、安全等领域都已拿下实际订单。

在下游驱动下,半导体产业的新趋势正在发生。何小龙提到,在芯片设计领域,联合下游应用企业开发特定芯片架构、推出高毛利产品是海外头部厂商常用竞争策略,国内厂商也在学习和借鉴,“当前汽车、工业等核心应用市场均集中在中国,像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走在前列,摆脱对海外架构的依赖,这也提供了差异化的竞争力。”

China For China

大湾区企业的崛起,只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蝶变的一个缩影。

半导体产业链上游为材料、设备等环节;中游为制造和封装测试等环节,下游则主要是终端产品及相关应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几乎每个环节都受制于海外厂商。

为了冲破“卡脖子”的封锁,越来越多国内半导体企业扛起了国产替代的大旗。

晶圆制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SEM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晶圆厂国产设备平均验证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4个月,本土设备商份额从2020年的7%提升至2024年的19%。

尤其是光刻、刻蚀、薄膜沉积这三个技术难度更高的核心环节,过去都被东京电子、应用材料等海外厂商把持如今,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等国产设备厂,也已经闯出了自己的天下。其中,中微公司5nm刻蚀设备成功打进了台积电产线,北方华创14nm刻蚀机已实现批量供应。

技术的快速突破也让本土设备商实现了业绩飞涨:2025年上半年,北方华创营收161.42亿元,同比增长29.51%,位列全球半导体设备商营收第7位,也成为唯一一家跻身Top10的中国公司。

万里眼展位 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而在当下最炙手可热的AI芯片领域,摩尔线程、寒武纪、沐曦等一批年轻的芯片设计公司也正在英伟达的技术高墙中杀出一条裂缝。

例如,寒武纪旗舰产品思元590的性能已对标英伟达A100芯片,并在字节跳动、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厂商的大模型训练中规模应用。下游的火爆需求,同样推高了寒武纪的营收。今年2025年一季度,寒武纪营收同比暴涨42倍,实现连续盈利。

如果说大湾区为芯片提供了广阔的试炼场,那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则依托深厚的工业底蕴,构建了一条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封测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无论是地方政府给予的专项基金支持、配套税收优惠还是人才便利政策,都让上海成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的战略高地。

以上海临港产业区为例,2019年之前,区内还只有3家集成电路企业,到2024年已经超过300家,涵盖设备厂中微公司、代工巨头中芯集团、封测龙头电科技等大批知名半导体企业,在产业区内就能以需求牵引供给,加快先进技术的验证与落地。这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集聚生态,也被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供应链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策略—China For China。至少在五年前,这还是半导体难以想象的场景。但就在短短数年间,China For China成为了正在上演的现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