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携手AI,共探未来影视创作新可能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10-12 3 0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相逢”,看电影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方式,中国电影的生态也在加速从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转变。“电影+”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消费链不断延伸之际,在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期间,一场名为“未来影像”的AI电影国际峰会成为业界焦点,也让“电影+AI”的崭新图景愈发照进了现实。

峰会现场照

这场由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即梦AI与火山引擎联合主办的峰会,不仅是电影节官方产业平台InnoAsia的全新亮点,更是一次对AI技术与影视创作融合的深度叩问。

技术赋能叙事,AI短片亮相电影节

9月22日,峰会现场展映了5支AI短片。这些作品来自“未来影像计划”全球征集活动,由中国、韩国等地的创作者使用即梦AI等AI工具独立完成。在火山引擎Seedance、Seedream等模型的支持下,少年时期幻想中的好朋友、十年前的梦境、另类的童话故事首次以视觉语言被具象化呈现。

《九宵》全AI生成,为角色、服饰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  图片取自网络

中国创作者晓薇的《小怪物》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幻想与城市孤独的温馨故事;文君的《一目五先生》从《子不语》中汲取灵感,将中国古典志怪故事与AI技术融合;小文导演的《权利童话》颠覆传统叙事,让白雪公主成为现代社会的“另类”网红;中国香港团队创作的《九霄》以科幻外壳包裹社会观察,诘问现代人的工作困境;韩国创作者的《Beopche》则用视觉语言还原梦境中的神秘故事。

这些短片的创作者中,有人并非科班出身。在过去,导演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几乎不可能,但AI技术让他们站上了国际电影节的舞台。

“工具在变,但我们讲述故事、讲述我们自己故事的渴望,是永恒的。”曾担任《卧虎藏龙》《英雄》制片人的李少伟在峰会现场分享道。他认为,AI技术不是来取代电影人的,而是提供给电影人更多的创作自由。“电影的未来不是人类对抗人工智能,而是两者的合作,电影人可以和AI一起以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讲述故事。”

韩国导演金泰勇认为,不同于以往电影中AI多用于科幻场景,这些短片用AI完成了有感染力的故事演绎,拓宽了技术的应用范围。社会学家李银河则认为,技术的进步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AI不只是工具,更是创意伙伴,帮助创作者在艺术与情感表达上走得更远。”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海报

博纳影业集团影视制作副总经理曲吉小江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博纳已将AI技术引入剧本创意、前期筹备、拍前预演等多个环节,有效降低了试错风险。同时,博纳AIGMS(AI Generated Movie/Series)制作中心正致力于打造国内首部AI原生动画电影《三星堆:未来往事》,推动传统文化IP与影视工业的深度融合。

引擎技术支撑,工业级应用落地

火山方舟模型策略产品高级总监向凯在视频访谈中详细介绍了Seedance视频生成模型的设计理念:“Seedance从设计之初就重点考虑了影像叙事的需求,支持丰富的镜头语言和运镜指令,拥有电影级的画面美感和精准的指令响应能力。”

火山引擎Seedream4.0的多项核心能力让现场观众印象深刻 

他举例说,Seedance支持从基础的推、拉、摇、环绕到多镜头组合的长镜头,使创作者能像拍大片一样灵活运镜。例如短片《九霄》《法体》中几乎每个镜头都使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达到了电影级的叙事效果。此外,Seedance在主体保持、运动控制等基础能力上表现突出,确保了视频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图像创作模型Seedream 4.0则首次支持4K多模态生图,灵活支持文本、图像的组合输入,实现多图融合、参考生图、图像编辑等核心能力。向凯强调,火山引擎并非闭门造车,而是与《流浪地球3》、博纳影业等专业伙伴深度共创,确保技术能解决真实工业场景的痛点。

郭帆导演操作机械臂

即梦AI在峰会现场展示了最新上线的数字人1.5功能。该功能基于字节跳动自研模型OmniHuman 1.5,融合视频与数字人模型,输入一张图、一段音频和提示词,即可让图中主体说话、唱歌并运动。即梦AI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打磨产品能力,助力创作者更好地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AIGC创作者赵汗青在访谈中也分享了他的体验:“AI极大地降低了通过内容做个人表达的门槛。”他以数字歌手Yuri的创作为例,指出过去需要巨额资金和专业团队完成的内容,现在借助火山引擎和即梦AI的工具,几天内即可实现。“AI让创作的重心回到了创意本身,而不是纠结于如何实现工业效果。”

未来已来,AI重塑影视工业

曲吉小江指出,影视行业长期面临制作成本高、周期长、观众要求高等挑战,“AI技术带来了低成本试错的可能,为年轻人提供了快速验证的通道。”

火山引擎与即梦AI也表示,将持续提升技术能力,“让人们对影像的想象,尽情展开,不拘泥于器材,不受限于人力,让导演梦不再是梦。”

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AI技术的意义在于“表达机会的重新布局”:“创作工具的普及,让更多原本被限制在影像叙事之外的人,有了讲述自己故事的可能性。”她展望未来,AI将替代重复性强、记忆化的工作,而人类的创意、想象力和独特感受将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

上海电影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自2023年2月Sora模型发布引发行业震动后,上影便开始系统性布局AI视频生成领域。2023年6月起,上影先后发起并主办全球AI马拉松、全球AI视觉创意大赛(瓦卡奖)等综合AI赛事,也陆续与即梦AI联合举办AI动画周以及本次釜山电影节的AI作品征集活动和AI电影国际峰会。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构建开发协同的AI创作者生态,着力解决当前行业面临的现实痛点——传统影视创作者因技术尚未成熟而趋于谨慎,而AI技术人才又普遍缺乏影视专业经验。”通过持续布局与资源积累,上影希望在AIGC技术实现产业化成熟之际,已提前储备一批具备协同创作能力的生态伙伴。

3月7日,上海电影与字节跳动旗下的AI创作与内容平台即梦AI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今年3月,上影与即梦AI签署战略合作,将依托字节跳动在算力、数据与用户端的综合优势,共同推进AI与影视产业的深度融合,重点聚焦于产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生态构建。未来,双方不排除在AI电影联合开发等方向开展进一步探索。

峰会虽已落幕,但关于AI与影视的讨论仍在继续。正如上海电影在声明中所说,未来将继续探索AI技术在内容生成、IP运营、智能宣发等全链条的应用,开创“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蓝海。

未来影像已来,而真正的叙事者,将永远是那些渴望表达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