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青衣》十周年,“抓住青衣魂,成为舞台上的自己”

亿通速配 亿通平台 2025-09-27 3 0

“青衣从来就不是女性、角色或某个具体的人,她是东方大地上瑰丽的、独具魅力的魂。王亚彬抓住了她,并让她成为了王亚彬自己。”9月25日,在北京舞蹈学院召开的舞剧《青衣》十周年纪念演出发布会上,小说原著作者毕飞宇因台风未能亲临,通过VCR道出这段评价。

作家毕飞宇因台风滞留,特地发来视频祝贺 

十年前,王亚彬将毕飞宇同名小说搬上舞台,自己担任导演、编舞和主演。十年后,这部作品已走过国内外50多个城市,演出超过150场,成为中国当代舞剧的一张名片。

舞剧《青衣》剧照     王亚彬饰演筱燕秋衣袂飘飞      摄影 刘海栋

十年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王亚彬和她的团队将继续带着《青衣》走向更多观众。据悉,今年11月1日至2日,舞剧《青衣》十周年纪念演出将在2025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精彩亮相。

创作缘起,“文学如同土壤,滋生艺术家有根基的想象”

“2015年到2025年,舞剧《青衣》十周年。演出过多少场,我就衰老过多少次!这是对心境的一种历练,有助于我更悉心地看待这个世界,去触摸和感受生命的脉搏、生活的温度。”王亚彬在发布会现场动情地说道。

王亚彬

回顾与《青衣》的结缘,王亚彬说,“我第一次读到中篇小说《青衣》时还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本科生。记得那一天,当我的目光落在全篇最后一行文字时,酱紫色的天空中开始飘起了雪花。我从文字中好像遇见了什么人,一股前所未有的感受将我‘钉’在宿舍的椅子上,久久未能移动……”

“再一次重读小说,已经过去12年。我受康洪雷导演邀请,出演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推拿》,饰演金嫣。在剧组,我读了《推拿》,又捧起《青衣》,‘那个人’的轮廓在阅读的过程中变得愈加清晰。‘她’从容地从文字世界拖着刺目的红色长水袖,向对面的我走来,那个酱紫的天色在我的脑海里又飘起了雪花。我也忽然意识到,当年的那种身心疼痛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对于疼痛的敏感和隐忍,作为舞者的我有着非常强烈的体悟。”

舞剧《青衣》剧照   王亚彬饰演筱燕秋   摄影 史春阳

“我想,我确实是遇到了一个出彩的角色、一个难得的舞剧题材,同时,也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与‘筱燕秋’成为姐妹。我想成为角色与世界的临界点,将其立体呈现在舞台上。文学作品如同土壤,可以滋生艺术家有根基的想象,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通感和共情的能力。”

《青衣》 毕飞宇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8 

“作为创作者,我可以感受到小说《青衣》文本的温润、描写的细腻、情感的充沛、人物的饱满。小说女主人公筱燕秋极具克制和张扬地呈现了一个拥有旺盛生命力的矛盾体,这其间的张力巨大,透过舞蹈的肢体语言特性可以将它展现得淋漓尽致。筱燕秋内心的炙热、孤独、敏感、痴迷、锐利、忘我融为一体,她展露出对自我选择决绝与不屈的气质。我正是被这样一位极致的女性所打动。”

在王亚彬看来,舞剧《青衣》的创作是“舞蹈艺术与文学作品的深度链接”。“文学激发了我丰富的想象力,从文学文本出发,构建了人物角色的舞台艺术世界。我想我的肢体语言塑造是人物角色与这个世界的临界点,舞蹈是我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最佳方式。”

毕飞宇也曾对舞剧的改编给予高度评价:“舞剧的部分改编甚至超出了我小说原有的,她把汉字留给她的感受,用留白借用自己的肢体精准地表达了出来。舞剧《青衣》则在灵魂层面将小说表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展现角色内心的丰沛和瑰丽。”

舞剧《青衣》剧照    The Moon Opera张晓雷Zhang Xiaolei04

《青衣》的核心魅力何在?王亚彬认为在于对“生命该如何寄托”的主题哲思。“每一个人从自我出发,从人的角度来经历这个世界,面对这个世界,我想也一定会对这个世界有所感悟。我们把感受性的、理性的,包括从小说文本当中提取出来的小说精髓,一起都融入在这个女性艺术家的人物形象上。”

十年淬炼,“作品不断地趋于成熟”

发布会上,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刘岚评价说:“亚彬以其过硬的艺术功底、深刻的艺术表达和不懈的艺术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舞蹈家的使命、担当。她始终将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时代发展和人民所需,用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打造了《青衣》等一部部优秀的舞蹈精品。”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刘岚

在北京舞蹈学院实践中心主任、青年舞团团长张海君眼中,王亚彬有四种身份:卓越的舞者、勇于突破的编导、提携后进的师者、中国舞蹈走向世界的传播大使。

在北京舞蹈学院实践中心主任、青年舞团团长张海君 

“舞蹈艺术的发展,可以有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但是更多的是我们组织和集体奋力的、整体的出击。”张海君说,“像亚彬这样坚守的青年艺术家,我们学院既要用平台来托举,更需要所有的观众用掌声来支持。”

国家大剧院演出制作部部长王威 

国家大剧院演出制作部部长王威表示,十周年纪念不仅仅是对一部作品的纪念,更是“对像亚彬为首这样一批青年艺术家的十年磨一剑艺术精神的鼓励”。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青衣》的成功不仅限于国内。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它从“东方之珠”启航走向世界。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舞剧《青衣》走向全国、走向国际,成为中国当代舞蹈的一张重要名片。”

王亚彬接受媒体群访

王亚彬在群访中也谈到国际巡演的经历与体验,“这个故事是一个中国故事,我们同时讲述的也是关于人本身的故事。很多海外观众看完这个戏,说他们在理解这个故事上完全没有问题。有的媒体和我讲,说他看到了当代女性要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这样的命题。”

谈及十年演出的变化,王亚彬说:“2015年我们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进行内部公演,1当年0月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世界首演。这10年来,我们也走过了近150余场的演出,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作品不断地趋于成熟。 

王亚彬介绍该剧亮点

对于该剧中科技元素的运用,她介绍道:“我们在创意之初以一个非常留白极简的视觉诉求来完成这个《青衣》作品的呈现。在这个作品当中我们也有高科技的介入,比如说舞者和多媒体的互动,包括转场的方式也运用了一些比如像音乐的转场作为一个完全不间断式的演出。”

图:主办方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