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里援疆,苏州送来的“三大法宝”改变了什么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09-16 2 0

伊犁巩留城市航拍图。张家港援疆工作组 供图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各大景点,太空舱民宿等个性化定制的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当地的“流量密码”,吸引众多游客体验。

装配式建筑能在克州景点遍地开花,源自负责招商的江苏苏州昆山援疆干部陶琪的一个“点子”。他在调研中发现,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大,但本地几乎没有生产企业,“何不从苏州‘搬’一家过来”?2023年8月,他发动昆山、吴江发改委等部门帮忙梳理企业名录,没多久便联系上吴江一家集成房屋生产企业。

双方一拍即合,两个月后,新疆苏建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完成注册,次年3月正式入驻克州江苏产业园,成为园区首家集成房屋企业。公司负责人金卫峰说,今年1-8月,已完成产值180余万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产品出口中亚也实现了新突破,前七个月出口额达50万元。

8月中旬,热烈的阳光蒸腾着新疆这片辽阔多彩的土地。澎湃新闻记者走进苏州对口支援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巩留县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现场聆听苏州对口援疆的生动故事,实地感受曾诞生过“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园区经验”等“三大法宝”的“最强地级市”给这些县市带来的改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苏州在缔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让“三大法宝”声名鹊起,至今仍吸引着全国各大城市学习借鉴。在援疆过程中,苏州不仅带去了资金、技术、人才,也输入了“三大法宝”的核心精髓。自2010年起的15年间,苏州111名干部、1001位人才接续入疆,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们主动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做法,与受援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促使苏州“三大法宝”在边疆开枝散叶,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当地干部、群众。

戈壁滩上“长”出现代化产业园

提起苏州“三大法宝”,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开发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后创立全国第一家自费筹建的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两国政府间合作开发的开发区——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全国首家内河型保税港区——张家港保税港区等多项全国“第一”或“唯一”。

“从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新路”,苏州通过开发区、产业园建设,助推受援地区产业腾飞,为受援地自我发展再造内生动力。

南疆首家获得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的电梯制造企业——埃尔法电梯已落户阿图什市昆山产业园。谢智 摄

克州阿图什市位于新疆西南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山地、戈壁和荒漠占全境80%以上。尽管条件艰苦,昆山援疆工作组于2011年提出,在阿图什市区以西20千米的戈壁荒滩,规划建设昆山产业园。次年,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

如今,曾经“风吹沙石走”的戈壁荒滩,已逆袭为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在边疆走出了一条新的“昆山之路”。在这里,每5分钟,一台电动车架从产线下线;每3天,一批电梯从阿图什发往全疆各地;每一个月,一套100平方米精装修的装配式建筑投入使用。

一边是阿图什市昆山产业园干得热火朝天,另一边是相邻的阿合奇、乌恰两县因地域偏远面临产业落地难。面对县市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2020年,江苏援疆前方指挥部创新提出“逆向飞地”模式:由无锡、常州分别对口支援的阿合奇县、乌恰县,在阿图什市建设无锡园和常州园,项目税费仍归属原县。

“传统飞地是产业从核心区‘飞出去’,而‘逆向飞地’让偏远县在核心区建园区。”昆山援疆工作组成员黄巍介绍,机制创新释放了巨大能量,短短三年间撬动企业投资16亿元。“如今,大家看到的是产业园的‘升级版’,阿图什市昆山产业园、乌恰县常州产业园、阿合奇县无锡产业园交融,组成了克州江苏产业园。”

克州江苏产业园企业服务中心。昆山援疆工作组 供图

今年7月,位于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苏新中心的“苏品苏货”霍尔果斯展销中心开业。商品涵盖丝绸纺织、家电3C、母婴用品、日用百货、旅行箱包等,不仅为苏州优质产品搭建了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展示与销售平台,也架起了中国—中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是‘园区经验’输出的又一标志性成果。”霍尔果斯苏新置业公司招商部负责人周航介绍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政府主导+公司开发”的新机制,使得园区在建设中能够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在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作为中国开发区建设的典范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在援疆过程中,将“园区经验”移植到霍尔果斯,创新采用“援疆工作组+开发公司”模式。

在这一模式之下,援疆工作组负责政府层面的宏观规划、政策协调、资源整合和监督指导。比如,工作组会深入研究当地的产业发展需要,确定重点支援方向,并安排援疆资金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在霍尔果斯投资设立苏新置业公司作为开发公司,负责具体项目的开发、建设、招商和运营管理,用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推进项目。

截至目前,开发公司已投资17亿元,建成三大载体共计28万平方米。其中,既有作为大型综合体的苏新中心,又有为蓝领提供住宿服务的苏新公社,还有苏新工作坊为企业生产加工提供厂房。“开发公司作为长期运营主体,会持续关注项目的后续发展,避免了‘建完就撤’、‘管而不养’的情况,有利于援建项目的发展壮大。”周航说。

“每个月招引一个项目”

“‘援疆工作组+开发公司’的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给钱给物’的援助方式,通过市场化的产业开发和运营,帮助霍尔果斯培育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落户,从而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形成自我发展的新动力。”周航表示。

不过,这种独特的援疆模式也并非一蹴而就。周航坦言,最开始援疆的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投入资金,将载体开发建设好,然后移交给当地政府。但是后来意识到这种模式不太成熟,“仍然停留在输血的阶段,无法达到造血的效果”。

为此,苏州工业园区改变思路,将苏新置业公司交由园区国企新建元集团运营管理,发挥公司载体运营管理及招商引资的丰富经验,引入更多企业资源,推动霍尔果斯产业升级。

苏州在霍尔果斯援建的苏新中心,现由新建元公司运营管理。苏州援疆工作组 供图

从载体开发衍生到载体运营,预期效果正渐次显现:在援疆工作组和开发公司的协作下,苏州港航集团被引入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正在推进总投资2亿元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将这里打造成为中亚商品进入华东的“中转站”。2024年8月,经过苏州援疆工作组全程跟进,苏澜智算数据中心落户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该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主要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人工智能模型数据分析处理和算力租赁服务。

在产业援疆方面,张家港更是将“自加压力”表现得淋漓尽致。“2023年4月,第十一批张家港援疆干部接过‘接力棒’,进疆不久就给巩留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第一年每个月要招引一个项目。”巩留县委副书记、江苏援伊苏州(张家港)工作组组长何剑告诉澎湃新闻,工作组不敢懈怠,希望能在三年援疆期限内,为当地多作贡献。

由于张巩两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差异大,直接转移产业有很大困难。经过调研分析,张家港援疆工作组发现巩留具有水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工业用地充足等优势,“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援疆,招商时要匹配用电量、用水量、用地需求较大,同时具有高附加值的项目,这样才能弥补长距离运输带来的成本增加。”何剑说。

张家港援疆工作组开展小分队招商。张家港援疆工作组 供图

按照这个思路,张家港工作组与巩留县相关部门主动出击,赴重点区域开展小分队招商,并赴有关城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不久,生产电子铝箔的河南国容公司进入了视野。

河南国容公司经过考察后,被巩留的低电价优势吸引,很快决定在该县投资10.5亿元,分两期建设100条化成箔生产线,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疆最大的新材料生产企业。2023年9月,新疆国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巩留县工业园区,次年3月开工建设。工作组与巩留县相关部门全程跟踪服务,使国容电子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利税”的目标。

“回过头来看,工作组已顺利实现‘一月一项目’的招商目标,一批项目在巩留成功落地,其中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的达到3家,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何剑说。

培养一支“撤不走的队伍”

除了产业援疆,医疗援疆也是苏州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苏州同样发扬“三大法宝”中敢闯敢试、你追我赶的精神,给当地医疗系统刻下了深深的“苏州烙印”,为天山南北的群众构筑起医疗卫生屏障。

今年8月12日上午,70多岁的心梗患者叶某被推入巩留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张家港援疆心内科专家李海刚站上手术台,成功植入一枚心脏支架,血流瞬间恢复,患者胸痛很快缓解。

“患者因胸闷胸痛紧急就诊,来的时候大汗淋漓,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心脏右侧冠状动脉全部闭塞,我们跟生命抢时间,30分钟就让患者转危为安。”李海刚说,心梗的抢救黄金时间是发病后90分钟内,如果转到州医院可能就来不及了。

张家港援疆心内科专家李海刚(左一)为患者做手术。张家港援疆工作组 供图

自对口援助巩留以来,张家港市医疗机构与巩留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13家单位结对共建,分别签订“院包科”协议,并成立8个专科联盟。

医疗援疆最为关键的是,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生队伍。近两年,张家港援疆工作组通过柔性引进50名人才及其团队,将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理念“带土移植”到巩留。同时,通过“师带徒”“送出去”等形式,培训医务人员5000余人次,让不少本土医生成长起来,能够独立实施相关手术。

类似的故事,在苏州对口援助的其他县市也不胜枚举。

2024年12月,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儿科接诊了一名10个月大的重症肺炎患儿,低流量吸氧下脉氧仅85%,随时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要是以前,这样的孩子肯定要转去州医院,现在有王主任在,我们敢治了。”26岁的本地儿科医生买热哈巴回忆,她第一时间找到援疆专家、儿科主任王君益。

王君益是昆山市妇幼保健院医生,2024年10月来疆后,不仅带来了高流量吸氧技术,还手把手培训科室医护。“当时我立即启动高流量吸氧,调整湿化温度和氧浓度,三天后孩子脉氧稳定在95%以上,一周后就脱离了吸氧,两周后顺利出院。”王君益说。

王君益还实施了“师带徒”计划,每天带买热哈巴查房,讲解最新诊疗指南,讨论疑难病例应对。如今买热哈巴已能独立处理普通肺炎、消化不良等常见病。截至今年上半年,王君益已开展新技术2项,带教3名本地医生,儿科外转率从15%降至3%。

不仅医疗人才,苏州还注重帮助培养各类人才。澎湃新闻了解到,15年来,苏州持续推动受援地干部赴苏州学习锻炼,他们系统学习了苏州在规划、行政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经验,回到新疆后成为管理骨干,将所学成果灵活运用于实际,促使这些地方在发展理念、政府效率上的差距日益拉近。

“苏州的‘三大法宝’已经在新疆落地生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长期促进当地发展的‘造血干细胞’,是‘撤不走的援建队伍’。”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组长孙晓江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