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启幕:余隆挥棒,吴蛮拨弦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09-06 3 0

9月5日、7日,在余隆执棒下,上海交响乐团“双戏连演”,用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为2025-26音乐季拉开大幕。

作为上交首位来自民族音乐领域的驻团艺术家,吴蛮抱着琵琶清新亮相,献上赵季平《第二琵琶协奏曲》。

余隆和吴蛮

吴蛮 本文摄影:蔡磊磊

“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老想着出名”

从西湖边练琴的少女,到站上世界舞台的琵琶大使,吴蛮用三十年时间,让琵琶的吟唱传遍四海。而今,她回到中国舞台,以上交驻团艺术家的身份,书写琵琶与交响对话的新篇章。

在《第二琵琶协奏曲》中,赵季平将江南评弹的吴侬软语,化入旋律。吴蛮指尖轻扬,美丽旋律如江南烟雨般弥漫开来。

这个乐季,她还将演出美国作曲家卢哈里森的《琵琶和弦乐队协奏曲》、普利策音乐奖得主杜韵的《听书》,一部从福建南音汲取灵感的现代之作。三首曲子均为吴蛮量身定做。

“余隆总监很有远见,他发出邀请,我欣然答应。”谈及驻团之旅,吴蛮笑说。多年前,她就和上交合作,留下了好印象,“这是全国最好的乐团之一。”

“声音的平衡是最大难点。”谈及琵琶与交响乐团的合作,她坦言,二者的融合,需要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探索,需要几代人慢慢努力。

吴蛮是杭州人,气质温婉,家人却为她取了一个“蛮”字。她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位琵琶专业硕士毕业生。1980年代,因为想看更大的世界,她远渡重洋,背着一把琵琶开始了中国音乐的海外拓荒之路。

“很多观众在走进音乐厅之前对琵琶一无所知,但听完后总会带着笑容离开。他们从中听到了曼陀铃、吉他、乌德琴、班卓琴的影子——琵琶本就是弹拨乐器的集大成者。”

吴蛮的推广之路,脚踏实地。她首演过数百部琵琶新作品,通过跨界音乐会、大师班、讲座、纪录片等形式,让越来越多老外认识到琵琶的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民乐演奏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她对年轻音乐家的建议很真挚,“我不是一夜成名,默默耕耘了三十年,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老想着出名。”

“对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有好奇心,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不同的音乐、不同的文化。”她强调开放心态的重要性,但也不忘提醒:“我的道路无法复制,音乐很个性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我没有刻意背负文化传播的负担。”当被问及如何在国际舞台有效推广民乐时,她坦言,“不管走到哪个国家,我都在做音乐,正好演奏的是中国琵琶,在自然而然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乐器。”在她看来,最有力的传播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当音乐本身足够动人,文化的交流便会水到渠成。

余隆、吴蛮和上海交响乐团

余隆

“上交有责任,接续不辍重塑经典”

9月5日,上交还激情上演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2017年,作为琉森音乐节历史上首支受邀登台的中国乐团,上交当时所演的曲目正是肖氏《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堪称老肖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被普遍认为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分界线”。

在此之前,斯大林对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进行了严肃批评,让这位年轻作曲家受到了毁灭式的打击。

高压之下,肖斯塔科维奇继续创作,不久将《第五交响曲》搬上了舞台。 “音乐深刻、富有意味、非常揪心,它如此真实而真诚地重述了人的情感。”钢琴家亨里希涅高兹如此评价。《第五交响曲》获得了官方和观众的一致认可,首演时掌声持续了半小时。

9月7日,上交还将呈现诞生于战火之中的《第七交响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呼唤和平。

二战时期,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872天。唯一留守列宁格勒的交响乐团停止了所有演出,乐手们或上前线,或在地下室困守,或在医院治病。

苏联政府用运送医疗药品的飞机,将《第七交响曲》的总谱运到列宁格勒。为了演出,指挥埃里阿斯贝格紧急召回乐手,并在苏军舰队和军乐队里抽调乐手,在战火中重新组建了乐团。

1942年8月9日,这场“用生命演奏”的音乐会,通过电台响彻全城,并传往前线,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和全球为反抗法西斯而战的民众。

在肖斯塔科维奇高产的创作生涯中,15部交响曲无疑是重头戏。随着第五、第七上演,上交横跨4个乐季的15部肖氏交响曲录音计划,正式开启。

上交边演边录,将联手DG中国录制唱片,在2029年上交建团150周年之际,全球发行。上交也将成为首个录制并发行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的中国乐团。

“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交响曲是20世纪的音乐史诗,记录了时代的动荡,既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是个人的内心独白。他将个人和民族的巨大苦难淬炼成音乐作品,以音乐直面沉重而复杂的历史,充满情感的震幅和张力,有着坚忍而伟大的精神。”

余隆担起了15部交响曲的指挥重任,他说,“作为一家文化机构,上海交响乐团有责任在今天这个多元共生,充满变革、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接续不辍地重塑经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