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高红冰谈“大模型赋能教育”:要培养学生“抓鱼捕鱼”能力

亿通速配 亿通平台 2025-07-30 2 0

“就像过去做IT和互联网一样,眼下教育界都在全力投入做大模型,因为不做大模型,大学教育有巨大的危机感,强烈的焦虑感。”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上海财经大学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主办“大模型治理和有序发展生态论坛”。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就“教育大模型发展与治理”问题发表主旨演讲,梳理高校教育体系在大模型冲击下的改革现状与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高红冰。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培养学生“抓鱼捕鱼”的能力,老师要变成多重角色

高红冰表示,工业时代的教育方式,即是大学教育像固定的流水线,课程体系不变,老师创造和传授知识成为一个标准化、规模化的过程。

大模型出现,教育进入个性化、精准化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抓鱼捕鱼”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开始浮现和建立:学生使用大模型等资源,修课、选课,做产业实践,最后获得个人能力的成长。

在此背景下,老师要转型,变成多重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率先成为AI使用者、学生心智启发者、伦理道德守护者、学科知识整合者、产业实践开拓者等。

把学校“围墙”打开,理工科跟文科要跨学科,产业界和学术界要深度融合,这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模式。

高红冰在论坛介绍,通过对前沿机构和人才进行数据化提炼,提出大模型六边形人才能力FORCES模型:基础理论洞察能力、组织协同合作能力、抗风险韧性、创造创新的能力、技术实干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在这个模式下面,我们用数据化的方法,把国内所有985/211大学里从事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出一个教育智能化五进阶的模型:使用AI工具和开设AI通识课程(L1);建立AI相关的研究院和学院,新开设AI相关专业(L2);建立技术能力底座/大模型应用(L3);重塑新学科、进入学科变革(L4);探索和创造教育新物种(L5)。”高红冰说,目前大部分学校处在L1和L2的阶段,有的进入到L3阶段。进入L4到L5阶段面临很大挑战。因为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体制极大地束缚着它。

渐进式调整学科,还是创造教育新物种?

论坛上,高红冰还谈到了大学教育改革。他表示,如果将大学教育改革当作产业变革来看待的话,类比蜡烛和灯泡的关系:两个东西都可以拿来照明,但即使拼命改进蜡烛提高效率,也不可能把它造成灯泡,类似产业界里面的渐进变化,只能增加和改进,而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大模型赋能教育亦是如此。

现在,大学教师垄断知识的局面随着大模型的出现和应用而被打破,教师如果仅仅依靠生产知识的能力,而没有帮助学生“抓鱼捕鱼”的能力,就没有办法教授学生,所以存在跳变的关系:是继续改造旧的物种,渐进式改进和调整学科,还是下决心创造教育的新物种?高等教育面临战略选择。

“我们看到,灯泡不是一只灯泡,灯泡的背后有着一个与蜡烛完全不同的新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它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基础体系支撑,回到教育场景下,它必须配合有教师、大学、数据、软件系统、AI基础设施、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的治理方式等等,这一跳变性的改变,让灯泡可以产业化和社会化,让灯泡即用电的各种应用大量产生。” 高红冰说。

高红冰表示,当某个大模型向教育进行渗透或赋能的时候,一定是在育、教、学、管、研五个维度进行改变。在这个改变的时候,就必须讨论如何守护这个大模型在教育系统里面的安全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使用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化大模型做教育”,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关于未来教育,高红冰称,AI时代来临,大模型在呼唤“新人文社会科学”。过去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在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但今天和未来的人文社会科学需要重点讨论的,是人类与超级智能的关系、超级智能和超级智能的关系,超级智能会不会成为世界的主体,人会不会成为次要的存在等问题,在讨论过程中,需要为人与超级智能的关系设定规则底线,希望讨论大模型如何最终回归到人类准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