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参宿叁
编辑|芝士咸鱼、野格
十点人物志原创
你听说过 " 避孕套悖论 " 吗?
它指的是:经济越低迷,避孕套销量反而越高。原因在于,当人们缩减外出与娱乐,居家时间增加,性行为频率上升,带动了避孕套销量的逆势增长。
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屡次得到印证。1929-1933 年美国大萧条期间,避孕套年产量从约 1 亿只激增至 5 亿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线下渠道销量平均增长 30-40%,韩国同期销售额上涨 19.3%," 避孕套悖论 " 也因此曾视为经济周期的 " 晴雨表 "。
正因如此,2020 年,全球最大的避孕套制造商——马来西亚康乐公司(Karex Berhad)曾乐观预测:" 避孕套悖论将再次上演。"
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那一年,康乐公司销售额骤降 40%,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此后,全球避孕套销量不升反降,持续走低。
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中国市场。据《2024 年中国避孕套行业发展报告》统计,国内全渠道销售额从 2023 年的 187.86 亿元降至 2024 年的 156 亿元,一年内跌幅达 17%。
比经济更早降温的,是人们的欲望。曾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 " 避孕套悖论 ",为何如今失灵了?

一款主打 " 持久 " 的日常用品,却在市场中率先 " 疲软 "。
当前,避孕套行业正经历从上游产能、中游品牌到下游销售的全链条萎缩。上游橡胶供应链收缩,中游头部品牌集体下滑,下游销售持续低迷,无不指向一个现实:行业寒冬已然降临。
业内普遍认为,市场短期内难见复苏迹象。
萎缩的苗头早在五年前便已显现。随着人际交往减少、跨区域流通放缓,作为避孕套主要原料的天然橡胶产业最先受到了冲击。
2020 年,马来西亚政府实施 " 行动管制令 ",全球最大避孕套制造商康乐公司一度停产。据外媒报道,此次停摆造成全球市场 " 超 1 亿只安全套的短期缺口 "。

图源:Karex 官网
尽管康乐公司后面恢复产能补足了缺口。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真正的危机并未止步。仅 2020-2022 年间,康乐公司的避孕套销售额下降了 40%。为应对危机,康乐公司不得不将部分产线转为生产同样是橡胶材料的医用手套。然而直至 2024 年,其避孕业务营收仍未恢复至五年前水平。
在中游品牌层面,曾经风光无限的避孕套巨头正经历集体失速。
数据显示,杜蕾斯(Durex)在中国的销量急剧下滑,某电商平台销量从 2019 年的 372.2 万件降至 2021 年的 84.2 万件;截至 2024 年,其中国区线上市场份额已缩至 29.3%。即使计入线下渠道,整体份额亦不足四成,远低于 2019 年超 50% 的高点。

数据来源:2024-2025 年避孕套行业统计与品牌财报
国产著名品牌杰士邦同样遭遇了销量的持续低迷。自 2022 年以来,杰士邦与杜蕾斯、冈本等品牌一同陷入低迷,截至去年,杰士邦仍公开表示:" 市场份额与销售表现逐年下滑。"
更严峻的是,避孕套相关企业正经历大规模的 " 注销潮 "。统计表明,2020 年 -2024 年间,全国有超过 7.8 万家避孕套相关企业倒闭,平均每年注销 1.73 万家。
下游销售端的冷清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 年,中国避孕套市场规模仅为 156 亿元,相比 2020 年的 208 亿元缩水 25%,连续四年负增长,年均跌幅约 6%。
就连 " 国产伟哥 " 代表金戈也未能幸免:2024 年销量同比下降 13.2%,销售额跌幅超 20%。这或许能从侧面反映,部分用户对性生活的参与度显著降低。
性需求的减弱,进一步拖累 " 暧昧经济 "。据新浪财经报道,全国 KTV 数量从 2015 年峰值 15 万家,锐减至 2024 年上半年不足 4 万家;夜店客流量普遍下滑 70%-80%,酒吧到店人数下降超 66%。
曾经在夜色中悄然生长的亲密消费,如今加速退潮,反过来又抑制了避孕套的实际需求,形成了某种负向循环。

图源:电视剧《你的谎言也动听》
客观来看,避孕套销量走低有多重因素。《南方周末》曾援引行业数据指出:中国市场近半数避孕套使用场景发生在家庭之外,酒店是典型场所。然而 2024 年全国酒店平均入住率仅为 58.8%,为近五年次低水平。外出住宿减少,直接削弱了非家庭场景的需求。
同时,避孕方式日趋多元。2023-2024 年,皮下埋植、避孕贴、短效口服药等新兴避孕方式呈现 " 价升量增 " 趋势,2023 年,全国皮埋使用量达 42 万支,同比增长 46%;口服短效避孕药零售额达 9.8 亿,增长 24%。
避孕套,正从 " 唯一选项 " 变为 " 可选项之一 "。

产自德国的 Evra 避孕贴,一度火爆全网
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经济压力下的欲望收缩。在收入增长放缓、居住与就业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投入意愿明显降低。
古人云:" 饱暖思淫欲。" 当生存尚且焦虑,高成本、高情感投入的两性关系,便变成了可被搁置的非必要开支。
避孕套卖不动,不只是消费习惯的改变,更是现实重压下,一场静默的欲望退潮。

在避孕套销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一种声音渐起:中国年轻人是否正步入类似上世纪日本的 " 低欲望时代 "?

图源某网络平台
答案或许没那么简单。
与避孕套市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情趣用品行业的迅猛增长。早在五年前,我国情趣用品行业就已实现 24% 的逆势扩张;到 2024 年,中国情趣用品市场规模突破 2000 亿元,是同期避孕套市场的 13 倍以上,占全球总量(3661.6 亿元)的近六成。
目前,全国相关企业已超 103 万家,覆盖从原料、模具到成品组装的完整产业链,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更承担了全球头部成人用品品牌的全部产能。
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成人用品生产国。
消费端的活跃同样惊人。2024 年,某即时零售平台披露:成人用品用户 90 天复购率达 38%,远超全站 21% 的均值;年均下单频次从 2021 年的 2.1 次升至 5.3 次。其中,吸吮类玩具与玻尿酸润滑液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180% 和 95%。

图源:韩剧《贞淑的推销》
高复购、高增长的背后,是一场显著的消费转型。据《2024 年情趣用品全周期品牌榜》显示,去年 " 双十一 ",谜姬、大人糖、AAV、享久等品牌跻身销量前十,女用产品预售成交额占比高达 63%," 静音款、小巧、高颜值 " 成为核心关键词。

图源:电影《歇斯底里》
这一趋势也席卷社交平台。# 成人用品 # 话题累计播放量超 8 亿,测评、科普、种草内容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女性内容创作者,通过主动分享实测体验、推荐身体护理产品、结合性别议题讨论,构建起兼具知识性与亲密感的线上社群。
如今,能否坦然、专业地谈论性与身体,已经成为衡量内容创作者是否先锋的重要标尺。
这股浪潮甚至走向国际。2024 年,一个国产女性情趣品牌登上巴黎时装周。以柔软织物与象征自由的造型,将 " 女性欲望 " 带入时尚叙事,引发海外媒体关注,被评价为 " 年度最具突破性的品牌实践 "。

图源:国际时尚媒体 WWD
高知群体也深度参与其中。去年,另一支由多位高学历女性组成的团队建立了专注女性感官体验的品牌,产品涵盖敏感部位清洁护理、吮吸玩具、润滑液等。其网店中,部分单品销量已经破万。
从私密消费到公共讨论,从本土市场到全球舞台,情趣用品的热销与品牌的扩张,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
中国年轻人的性欲望并未消失,只是不再依赖他人来满足。

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截至 2022 年,全国单身人口已突破 2.4 亿。另一则更新的统计数据则指出,中国单身人口已经达到 2.97 亿,占总人口的 20.7%," 超单身社会 " 已初具规模。
与 21 世纪初 " 剩男 "" 剩女 " 作为被动标签被热议不同,如今的单身男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主动选择退出婚姻市场。他们不再将亲密关系视为人生必选项,而是拥抱独居生活,用 " 和自己约会 " 的方式,证明一个人也可以活得丰盛、自由且愉悦。

图源:《恋爱虽然麻烦但更讨厌孤独》
在他们看来,与其耗费心力去经营一段充满不确定的关系,不如将需求交还给自己——安全、可控、无需妥协,也无需等待。

图源某网络平台
正是在单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缺憾的背景下," 性满足 " 与 " 性愉悦 " 逐渐脱离婚恋框架,转而成为自我探索的一部分。
人们不再谈性色变,而是坦然将性纳入日常生活的自主选择。情趣用品销量反超避孕套,正是这一观念变迁最直观的市场映照:当亲密关系退场,自我愉悦悄然登场。
某即时零售平台 2024 年的数据显示,深夜时段的情趣用品订单中,约 70% 来自女性,其中近六成集中在北上广深。这一群体普遍具备稳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教育水平以及对身体自主权的清晰认知,正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
而驱动这一转变的,不仅是观念解放,更是现实权衡。
许多用户都算过一笔账:一款售价 200-300 元的情趣用品可使用 50 次以上,单次成本不足 5 元;而一次普通约会晚餐加电影,在一线城市轻松超过 500 元。
时间成本更不可忽视。据某社交平台发布的《2023 社交报告》,Z 世代从初次搭讪到首次亲密,平均耗时 4-6 周,而情趣用品从下单到送达最快仅需 30 分钟。
有人直言:" 两人关系,性价比太低。"

图源:叶子漫画
更关键的是,真实亲密关系常伴随情感纠纷、健康风险,甚至人身安全隐忧。相比之下,自我满足高效、卫生,且能带来切实的生理愉悦。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使用这类产品几乎没什么副作用,反而有助于促进盆底肌血液循环,不少人借此获得了更丰富、更自主的愉悦体验。"

图源某网络平台
当爱情变成高成本、高风险、低确定性的 " 奢侈品 ",而自我愉悦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选项,越来越多人选择把亲密留给自己。这并非欲望的消退,而是亲密关系形态的重构。
这种情绪转变迅速被市场捕捉。两性健康用品的营销重心,已从 " 取悦伴侣 " 转向倡导 " 悦纳自我 "。品牌不再仅强调功能,而是融合外观设计、情绪体验与身心健康,采用马卡龙色系与小清新包装,弱化性暗示,强化日常感与仪式感,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

图源:某女性情趣品牌
更进一步,一些品牌开始超越商业逻辑,尝试构建围绕 " 性 " 的公共对话空间——通过公众号、线上社群、主题杂志,鼓励人们分享真实的性体验、身体感受与亲密困惑。这些内容往往不以销售为目的,而是致力于打破沉默,推动对性与身体的理性认知。
当性不再被默认绑定于婚育或伴侣关系,它便回归为一种属于个体的内在体验: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不是负担,而是愉悦,成为探索身体、安放欲望、确认自我的路径。
这种转变,恰如性教育专家贺兰特 凯查杜里安在《性学观止》中所言:
" 性健康不仅关乎生理功能,更指向接纳自身性欲,并能愉悦表达的能力。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性,是理解并接纳整个人类复杂性的捷径。"
在亲密关系之外,一个人也可以只因为性而燃烧。
配图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中研网《避孕套行业市场调研 避孕套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2023》《2024 年中国安全套行业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财报网《2024 年天猫、京东双十一:成人行业交易数据的亮眼表现与原因分析》
3、新消费智库《谁在买空美团上的安全套?北上广妻子们深夜下单真相,颠覆所有市场预测》
4、霞光社《性萧条时代,全球男女如何正视欲望|Shine Brand》
5、成都商报《避孕套销量下降 40%!巨头企业不得不转产手套,发生了什么?》
6、南方 周末《避孕套厂家失算,疫情之下为何卖不动?》
7、财经 天下周刊《避孕套卖不动了,情趣用品 " 后浪 " 来了?》
8、远川研究所《卖不动的避孕套,爱不动的一代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