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成功举办。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入最后五年冲刺期的关键之年,本届论坛以“传播重建信任与共识”为主题,汇聚来自国际组织、学术界、媒体及产业界的近两百位代表,共同探讨在全球信任赤字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传播如何为国际合作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全球健康与发展的共同行动。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斌教授代表学校领导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他回顾了过去二十年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重建信任、激活合作,需要新的路径。而传播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郑志杰重申了盖茨基金会未来二十年“终结母婴可预防死亡”、“控制并消除致命传染”和“摆脱极端贫困”这三大使命目标,并强调在推动创新、坚持合作、修复信任的过程中传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说技术是引擎,那么信任就像是燃料。而传播,可以成为点燃这个时代行动意愿的火花。”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陈梁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助理匡恺主持主论坛。

在主论坛主旨演讲环节,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紧急事务主任Gina Samaan通过视频,分别从共建信任系统与公共卫生应急角度,阐释了多边合作的未来方向与传播的桥梁作用。常启德指出,世界正处于“信息泛滥与虚假信息超载”的时代,联合国《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已将错误信息列为最严重的全球威胁之一,这一挑战直击全球合作的信任基础。他引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话,呼吁国际社会必须以“尊重的语言”取代“错误信息”,将同理心转化为合作共识,“在全球信任受到严峻考验之际,必须让传播成为重建共识和团结的力量。”
Gina Samaan首先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成功加入世卫组织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警报与响应网络(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GOARN)表示祝贺,并表达其对提升GOARN网络危机传播和社区教育等能力的重要意义。她同时指出,在极端天气、突发传染病事件不断蔓延的背景下,新的全球健康治理框架《大流行协议》体现了全球团结、公平和问责的承诺。此外她还分享了“世卫桥梁(WHO’s BRIDGE)”方法作为应急响应工具和指南。

随后,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应急行动区域项目经理Sean Casey则进一步通过“世卫桥梁”项目阐释世卫组织西太区在应对虚假信息和风险沟通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及与中国即将展开的合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周庆安教授,结合中心过去近两年发布的百余期信息简报的内容,对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的议题变化趋势与未来传播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与2024年相比,2025年的词频分析显示出治理层面上的结构性角色异军突起,这表明国际机构日渐关注的专业技术因素正被影响其发展的地缘政治变量所逐渐取代。展望2026年,健康传播实践应平衡科学传播与政治传播、全球叙事与本地叙事,并通过加强数据驱动与AI伦理规范等进一步将传播纳入全球治理机制。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杨建悦以“重建信任生态:信息公共品在全球健康与发展中的角色”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她强调,信息是这个时代最被忽视却最关键的公共资源,缺乏高质量的信息,将导致政府难以决策、科学难以落地、公众也无法形成信任。而全球信任体系的重建,更离不开“信息公共品”这个“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空气层,这也正是十几年来盖茨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等伙伴携手探索的重点。通过支持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的工作,基金会希望“把信息公共品的建设做得更系统、更专业、更具全球影响力”。她总结道:“只有当信息像空气一样自由流动、真实可及,信任才能再生、合作才有力量。”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讨论环节,世界卫生组织前全球传播负责人Gabby Stern、全球基金传播负责人Christy Feig、大流行病基金伙伴关系高级顾问Paige Snider、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国际家畜研究所传播与知识管理负责人Michael Victor以及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德赫兰(Huzur Devletsah)通过具体案例分享展开深入对话。讨论由财新智库董事、高级研究员黄山主持,嘉宾们结合自身机构经验,探讨了在全球健康与发展合作中如何通过科学传播、建立互补的伙伴关系与多利益相关方平台重建公众信任。

在上午的特别分享环节中,国际马铃薯中心非洲区主任Joyce Maru博士与城市食品系统临时负责人Mukani Moyo博士展示了中非农业合作及非洲城市食品系统创新成果,尤其提出了中国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合作需求;此外,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团队还分享了参加2025年肯尼亚媒体学习营的所见所闻,展现一线故事与传播在促进公平与理解方面的独特价值。
下午举行的分论坛进一步拓展了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分论坛一以“信任赤字下的传播责任:全球健康与发展的危机与修复”为主题,邀请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纪博瑞(Boris Kelecevic)、肯尼亚卫生部结核病、麻风和肺部疾病防治处传播负责人Felix Mbetera、澎湃新闻编委吴挺,分享了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如何深入前线与社区、获取事实以维护公信力与透明度。
随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唐晓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邱靖嘉教授、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非传染性疾病技术官员孙佳妮以及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兼国际传播总监王子辰,就“信任赤字”在各自组织和研究领域引发的危机,以及传播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如何重建与修复互信进行了热烈讨论。分论坛一由播锐智传播咨询机构创始人兼CEO沈迪侪主持。

分论坛二“AI时代传播的双重角色:赋能与风险中的人文守护与责任担当”,由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文学院双聘副教授、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秘书长苏婧主持。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窦德景在主旨演讲中就AI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前AI发展中产生的伦理问题与治理问题进行了分享。万博宣伟亚太区战略规划与分析、情报执行副总裁黄显仁(Wong Hin-Yan)则从AI带来的媒体形态多样化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提升人与机器的交流获取更可靠的信息。
此后的圆桌讨论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蒋俏蕾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新媒体部主编魏威、澎湃新闻国际新闻部副总监兼主编李怡清、腾讯新闻较真平台总监王婧璐,以及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从虚假信息识别与媒介伦理等角度,探讨了AI与传播之间的平衡与边界。

论坛闭幕式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致辞。他感谢本届所有论坛嘉宾呈现的思想碰撞与交流,而搭建这样的平台正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以传播重建信任的努力。他指出,“社会对于准确信息和高质量健康传播的追求仍然是不懈的”,正因如此,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也将持续开展更多工作,产出更多成果。
论坛同期还举办了三场边会与一场特别前会。三场边会分别以“传播新实践:‘健康思路’上中国品牌的破与立”“健康传播新叙事:推动公众教育的认知革命与科学回归”,以及“叙事之战:在危机中应对有害信息与信任侵蚀”为主题,聚焦中国医药企业出海、非传染性疾病认知与科普、以及国际红十字会在冲突中的人道传播等垂类领域议题。此外,10月25日举行的媒体工作坊——“AI时代如何分辨与核实虚假信息” 特别前会吸引了众多青年媒体人和传播学者的参与,共同探讨应对之策。
在全球发展与健康合作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本届论坛以跨界的对话、理性的交流与建设性的传播行动,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信心与方向。正如论坛主题所强调的那样——传播应进一步被纳入全球健康与发展治理机制,促进各方形成共识、持续投入、协同前进,在守护人类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同时,走向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