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一个世界,这本书解密树木 “朋友圈” 的生存智慧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10-01 2 0

树木如何发布“化学信号”召唤盟友,对抗害虫?动物们如何通过“包吃包住”,成为树木的终身伙伴?昆虫如何与真菌合作,让树木实现“资源回收”?9月27日晚,《树的秘密伙伴》译者戚译引与责任编辑杨欣露做客上海市钟书阁徐汇店,从这本书出发,为读者解密树木的朋友圈。

聚焦“树木朋友圈”,看见静止背后的活跃生态

“在很多人印象里,树木不会行动、不会发声,仿佛对外部世界毫无反应。但事实上,从树冠到根系,从树皮缝隙到枝叶末梢,树木身边藏着无数‘秘密伙伴’。”分享会伊始,杨欣露便打破大众对树木的固有认知。她介绍,这些“伙伴”既包括容易被观察到的鸟类、松鼠等脊椎动物,也涵盖了昆虫、真菌等不易察觉的微小生物。

在译林出版社“天际线”系列新书《树的秘密伙伴:从树梢到树根里的生命》中,知名博物学家詹姆斯纳迪为读者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个隐藏在树木寂静外表下的喧嚣世界。从树皮缝隙到树根末梢,该书以显微镜般的视角,用360余幅精美插图、生动翔实的科学案例,全景呈现树木与昆虫、鸟类、真菌和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同盟。

戚译引与杨欣露解密树木的朋友圈。

戚译引进一步补充,“一棵树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作者引用了梭伦的一句话,‘从昆虫的目光去看,一片树叶就好像一片平原’,我觉得特别贴切。对昆虫而言,树叶的面积、树皮的缝隙,都是像山脉、平原一样丰富的地貌,能满足它们的栖息需求。”她提到,不同于以往聚焦单一物种或“花与昆虫”等简单共生关系的科普书,《树的秘密伙伴》更注重挖掘物种间的多元互动,连蜘蛛、土壤动物等易被忽略的生物都被纳入观察视野,呈现出更完整的生态图景。

趣谈自然观察,从观鸟中解锁生态细节

分享过程中,两位嘉宾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诸多关于 “树木朋友圈” 的鲜活案例,让抽象的生态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戚译引回忆起初学观鸟时的惊喜,“一次参加北京的观鸟活动时,大家想再看一眼飞过的金丝雀,带队老师说‘那边有丛紫薇,金丝雀爱吃它的果实,等一等就会来’。果然,没过多久金丝雀就飞回来啄食种子,那种‘预判自然’的感觉特别神奇。”她还提到在广州白云山的一次经历:爬山时突然有东西“噼里啪啦”从树上掉落,抬头才发现是松鼠在吃木荷果实,边吃边丢碎屑,像下雨一样”。

《树的秘密伙伴》

杨欣露也分享了南京中山植物园的观察经历,“11月中下旬薄壳山核桃快成熟时,我在雨天听到树上有异响,抬头看见喜鹊在吃核桃,吃完的青色果壳掉在地上,还带着浓郁的核桃香。当时捡起草果壳,还好奇上面的潮湿是雨水还是喜鹊的‘残羹冷炙’,这就是树木与鸟类互动的真实痕迹。”

解读生存智慧,树木用怎样的方式“沟通”

除了趣味案例,两位嘉宾还深入解读了树木的生存策略。杨欣露介绍,树木虽无法移动,却能通过主动调整生存状态应对危机。它们拥有“化学武器库”,能根据不同威胁释放不同化学物质:有的能让侵犯者中毒,有的能干扰消化,比如樟树的清香气味可提取樟脑驱虫,银杏、臭椿则会产生“拒食剂”,减少昆虫侵害。

但自然总有例外。“作者提到,有些昆虫会采取‘打不过就加入’的手段。”杨欣露补充,“书中提到一种臭椿巢蛾,专门以臭椿的有毒物质为食,还进化出橙色带黑斑点的翅膀,用鲜艳颜色警告天敌‘我不好吃’,既避开了食物竞争,又降低了被捕食的风险,堪称‘生存智慧典范’。”

书中精美的插图均来自作者手绘。

戚译引则提到树木的“沟通方式”:“树木的语言是化学分子,比如很多外用镇痛贴里的水杨酸甲酯,也是植物受蚜虫攻击时释放的信号分子。周围植物捕捉到这个信号,就会提前制造免疫分子抵御虫害,这是树木和树木之间的沟通方式;寄生蜂等昆虫也会循着气味赶来,捕食吃植物的昆虫,形成‘三方联动’。”她还分享了最新研究:植物在缺水、高温等恶劣环境下,会通过体内导管气泡破裂发出超声波“尖叫”,而农业害虫飞蛾能听到番茄的“缺水信号”,专门选择健康番茄产卵。这些发现颠覆了“植物不会发声”的传统认知。

从“出门”开始,探索自然很容易

针对现场读者“如何入门自然观察”的疑问,两位嘉宾给出了实用建议。戚译引强调:“最重要的一步是‘走出去’。不用特意去远郊,家附近的花坛、公园就有观察素材。比如先从认识常见鸟类、蝴蝶开始,再慢慢关注昆虫、真菌。如果有朋友分享自然照片,不妨请他们带你一起探索,大部分爱好者都很乐意分享经验。”

她还推荐了入门工具,“可以先买一本当地的自然图鉴,比如观鸟图鉴、植物图鉴等,带着图鉴去现场‘对号入座’,像玩游戏解锁地图一样积累认知。现在还有AI鉴定工具,能辅助识别昆虫、植物。”

“自然观察不一定要‘认全所有物种’,哪怕只是注意到树叶上的虫道、树皮上的苔藓,都是与自然建立连接的开始。”杨欣露介绍,比如书中提到,虫道的‘粗细变化’能反映幼虫的生长轨迹:幼虫越小,虫道越细,长大后虫道变粗,还不会重复啃食旧虫道,这些细节都值得慢慢发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