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公司总部迁址落地上海闵行主要是基于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于人才、资金、产业链聚集度等市场要素更高层次的需求。”上海斯塔娜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塔娜航空”)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迟楠表示。据了解,斯塔娜航空于2025年8月落户闵行,将重点开展CCAR-35部适航复合材料螺旋桨的研发、适航取证及产业化等工作。
斯塔娜航空的获得感,是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吸引高质量市场主体的一个缩影。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6月迁入企业数888户,迁出企业865户,迁入迁出基本保持平稳。
精准高效的政策支持,为企业降本增效
上海市政府持续关注企业痛点,出台精准政策,直接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近年来,上海瞄准企业关心的投资成本、直接成本、融资成本、转型成本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揽子创新举措。比如,去年出台了工业降本增效“17条”,实打实为工业企业降低用能、土地、贷款等成本超520亿元。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上海各级政府的“店小二”精神将政策红利精准送达企业。全球领先的传送带与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英特乐的区域总部落户过程便是例证。2021年,英特乐启动中国总部搬迁计划时,其外籍决策层对松江较为陌生,选址核心小组最初更倾向于留在原注册地。松江区投促服务中心主要领导及招商团队主动上门,与亚太区总经理及项目核心团队深入沟通,详细介绍松江的营商环境,并邀请企业实地考察。经过两次深入接触,松江区政府的高效办事能力让英特乐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
在随后的两年间,松江区投促服务中心投促二科招商团队加班加点协助英特乐寻找合适场地,不厌其烦地与企业选址核心成员反复沟通,从政策到细节逐一答疑解惑。企业确定松江新址后,政府团队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对接园区及经开区各部门负责人,高效推进项目批地、拿地等流程,协助推进六路规划和建设,为企业扫清了落地障碍。
英特乐中国总部。受访企业 供图
2024年项目建设期间,面对英特乐对当地政策不熟悉的情况,松江区投促服务中心以务实的态度引导企业逐步融入松江体系。同年8月,该中心应邀参加英特乐管理层季度会议,现场宣传松江产业和人才政策,获得管理团队的高度评价。在工商注册、税务转移及纳统备案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展现出高效协同能力:面对工商注册系统问题,区经委24小时内回应解决;纳统备案遇阻时,区统计局牵头邀请市统计局调研共商对策;税务转移系统故障时,招商专员主动上门并陪同财务前往税务大厅办理手续。这种“雪中送炭”式的服务,最终促成了英特乐全新区域总部在2025年3月提前建成并正式启用。
同样感受到上海政策温度的还有斯塔娜航空。迟楠表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扶持政策为斯塔娜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从市、区投促、经信、科委,到我们总部载体所在的颛桥镇,各级政府领导和团队都能主动‘跨前一步’帮助企业解决注册、载体选择、扶持政策解读等多方面实际问题。”在斯塔娜航空落地的全过程中,上海市政府部门通过一次次协调会议、一个个微信工作群、一通通电话,将“店小二”精神落实到每一个服务细节,让企业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深厚的产业生态,构筑“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发展优势
企业选择一地,不仅是看成本,更是看中其产业生态和集群效应。上海在此方面拥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已形成1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和40个应用场景,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这种深度的产业集聚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红利”,包括供应链协同便利、创新资源密集、信息交流快捷等,形成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独特产业生态,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协同和物流交易成本。
斯塔娜航空的落地正是看中了上海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产业集聚优势。迟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国家大力发展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闵行区正在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高地。闵行区发展航空产业拥有坚实基础,汇聚了中航机载、中航615所、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顶尖科研力量以及大批整机研发制造与航空配套翘楚。2024年,闵行航空产业规模已突破200亿元,剑指2027年500亿量级目标。斯塔娜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强化闵行区航空航天产业的集群效应,提升区域创新活力。
作为一家专注于复合材料螺旋桨设计与制造的航空高科技企业,斯塔娜航空在业内具有显著技术优势。“斯塔娜是极少数把国产航空螺旋桨产品在欧美市场实现商业交付的企业。依托于上海得天独厚的国际化程度,无论是人员交往、货物运输还是技术交流,都将让企业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链接世界。”迟楠说,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高地,为斯塔娜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对接全球市场的便捷通道。
斯塔娜航空的核心业务是航空螺旋桨的设计和制造,而螺旋桨堪称低空经济的“翅膀”。上海在低空经济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在载人eVTOL和各类场景无人机领域培育了众多优秀企业。“斯塔娜在服务传统航空客户的同时也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与多家头部主机厂建立了深度合作。”迟楠透露,未来企业将加快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美好图景成为现实。这种产业协同效应,正是上海产业生态价值的生动体现。
高浓度人才聚场,提供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上海在吸引、留住、服务人才方面具有强大优势。2024年数据显示,上海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75万人,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排名全国第一,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上海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包括优化的落户政策、大量的人才公寓供给以及各类生活服务配套。同时,上海凭借丰富的文化展览、多元的消费场景、宜居的城市环境、高品质的生活服务等软实力,构建了对全球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和高净值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作为在华深耕30多年的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安波福对中国市场的人才环境有着深刻体会。安波福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Kevin Clark表示:“上海在人才储备方面拥有优势。其次是我们企业内部的工作节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速度’。包括中国团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效率。他们不仅才华横溢,更展现出非凡的执行力,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Kevin Clark对上海团队的创新能力印象深刻:“每次来访时,中国团队取得的进展都会让我比上一次感到更惊讶。”他不久前参观了安波福在中国的几家工厂,包括位于上海的连接器工厂和线束工厂,还有位于苏州的AS&UX(主动安全与用户体验)工厂,见证了AI技术在制造流程中的广泛应用。“虽然我六个月前才来过这里,但这次依然看到了这些巨大的变化。这无疑是极大的优势。”
安波福位于上海安亭的连接器智能工厂。受访企业 供图
安波福始终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战略,通过资源本地化、产品组合本地化、技术研发本地化的战略,深度融入本地供应链。目前,安波福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所用的原料或部件,超过80%都来自本土供应商。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人才资源支撑。
近悦远来,优越生态成就企业发展沃土
今年上半年,上海招商引资形势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局面。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上海全市落地项目1944个,总投资6791亿元,完成年度招商目标58%。全市工业投资973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89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民营投资落地项目1539个,总投资3560亿元,占招商项目投资额超50%。其中,6月当月落地民营投资项目621个,总投资1015亿元,占当月落地项目投资额61%,市场主体投资信心持续回升。
上半年,一批示范性重大项目有序落“沪”。例如,丰田雷克萨斯项目、C919批产能力二期项目落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中建材航空复材、上海超导二代高温带材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高质量项目加速集聚。
上海市经信委表示,上海招商人始终从“客户思维”出发,为企业提供精准、周到的服务。从项目落地的“最初一公里”到持续发展的“每一公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市、区各级投促部门都会主动对接、全力协调解决,让每一家选择上海的企业,都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安心在沪发展,与上海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政策的“实”、产业的“融”、人才的“聚”、资本的“活”,共同构成了上海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形成了滋养企业茁壮成长的丰厚沃土。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上海正通过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不断提升的城市能级,为各类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无限的成长可能。在这片发展的沃土上,选择上海的企业正在与这座城市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