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浪潮下的中国力量:百奥赛图如何定义“抗体+”时代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09-23 3 0


  2025年的中国创新药,比任何时候都更具热度。
资本市场的关注、跨国药企的合作,正推动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加速走向世界舞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跨国药企首付款超过5000万美元的授权交易中,已有四成来自中国Biotech,而四年前这一比例不足5%。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BD交易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也揭示出创新药生态正在经历深刻转型。

  即便政治层面偶有波动,例如美国方面近期释放的限制言论,一度令部分中国药企股价承压,但从跨国药企持续活跃的合作态势来看,商业逻辑正在超越地缘政治的干扰。面对专利悬崖和研发效率低下等现实挑战,全球大药企对优质创新的渴求无法停歇。

  BD合作潮背后的现实逻

  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累计超过千亿美元的重磅药物将失去专利保护,大药企亟需补充管线,应对仿制药竞争。同时,研发回报率持续走低也让它们必须寻找更高效的外部创新。根据德勤与麦肯锡的分析,全球研发生产率在过去十年不断下滑,新药从临床前到上市的平均成本飙升,而成功率却下降到不足1/10。

  因此,过去两年全球医药BD交易明显提速。无论是默沙东高额首付款布局双抗,还是辉瑞押注本土Biotech早期资产,都体现了“补充弹药”的迫切性。对于中国创新药而言,这是加速被全球接纳的历史窗口。

  百奥赛图:从CRO标签到行业基础设施

  在这一浪潮中,百奥赛图的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公司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营收9.8亿元,净利润3354万元;2025年上半年业绩继续攀升,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51.5%,净利润4800万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这一成绩并非依靠削减成本,而是源于其“平台即产品”的商业模式突破。凭借自主开发的RenMice系列全人抗体平台及“千鼠万抗”计划,百奥赛图构建了覆盖上千个潜在成药靶点、超百万抗体序列的分子货架。合作方可在立项初期直接挑选合适的分子,大幅缩短研发周期。相比传统流程需要5年以上才能确认候选分子,百奥赛图可将周期压缩至12-18个月。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签署约280项抗体分子授权或合作开发协议,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约80项,位居中国创新药BD交易第一梯队。这种“流水线式”授权不仅带动业绩持续增长,也让百奥赛图逐渐成为全球药企早期研发环节不可或缺的“行业基础设施”。

  技术革新:打破反摩尔定律

  百奥赛图的成功,本质上是对行业“反摩尔定律”的回应。随着研发难度与成本不断上升,其通过技术平台迭代与规模化供给,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其独特的基因编辑技术(SUPCE)支撑了RenMab、RenLite、RenNano等多个全人抗体小鼠平台,能够生成单抗、双抗、ADC、纳米抗体等多样化分子,并实现高稳定性和低免疫原性。与此同时,公司已累计开发超4000种基因编辑动物模型,其中1000多种为靶点人源化模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前药效与安全性验证。

  这种“模型+抗体”的双轮驱动,使百奥赛图在创新药早期研发中牢牢占据制高点。其海外收入已占比70%左右,与全球前十大药企均建立了合作关系。

  迈向抗体+”

  随着生物医药进入“抗体+”时代,抗体疗法正不断与细胞疗法、核酸药物、小分子相结合,开启新一轮升级。2025年,体内CAR-T与抗体偶联LNP递送方案成为热点,而百奥赛图已率先布局,与默克三度达成合作,共同推进新一代核酸递送系统开发。

  公司在“更多、更全、更新”的战略路径下,持续扩充抗体库、覆盖更多疾病领域,并将AI与自动化深度融合,推动研发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不仅让其在双抗ADC等热门赛道快速占位,也增强了在新兴领域的先发优势。

  结语:拐点已至,征途未

  十年前,中国创新药仍在艰难起步;十年后,像百奥赛图这样的企业,已凭借底层技术平台和全球化网络,逐渐成为跨国药企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这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Biotech整体模式的蜕变。从“license in”到“license out”,从“跟随改良”到“平台定义”,中国创新药正走出一条由自身技术与效率驱动的全球化道路。

  百奥赛图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创新药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重塑的缩影。在这一进程中,它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规则的重写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