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派出考察组一行25人赴同市区县学习考察,时隔两日又派出两个考察组共24人同时赴该区县学习考察……日前,某省级层面通报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中,“统筹、节约的意识不强,频繁到一地集中扎堆学习考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横向交流,是不同地方、部门之间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为的是开眼界、长见识、增本领,改进自身工作。然而,一些地方统筹规划不足,节俭高效不够,甚至随意增加频次、扩大规模,大大影响针对性、实效性,使横向交流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如此“交流”,不仅违背了学习考察的初衷,还增加了接待方的负担。
横向交流中的形式主义,归根到底是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把开展了多少次外出学习考察、组织了多少场座谈会当作“政绩”,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忽略实际学到了什么、有多少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对学习交流的主题缺乏深入的思考,过于泛化,短短几日便想覆盖方方面面,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有的对调研考察的点位缺乏深入了解,安排看什么就看什么,既不提前了解背景情况,也不主动思考、提出问题、交流碰撞;还有的横向交流存在惯性思维、路径依赖,某些考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有必要,但随着相关工作发生变化,交流的规模、频次却没有作出相应调整,逐步沦为一种应付甚至仪式……如此种种,效果可想而知。
让横向交流真正回归学习、促进、提升的本质,要突出一个“实”字。坚持问题导向,考察前就应“心里有数”: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矛盾是什么?此次考察学习的重点在哪里?通过考察推动解决什么问题?把这些想清楚,做到锚定靶心、对准焦点。到了现场,不仅听面上情况的介绍,还可以常问“为什么”,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在交流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金钥匙”。对于接待方而言,也应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按规定安排接待,既展示经验做法,也分享背后的理念方法,使考察交流成为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由此,横向交流才能务实高效、学有所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