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第二座5万亿之城来了,中国城市格局怎么变

亿通速配 万生平台 2025-09-20 2 0

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渐近,中国城市经济版图迎来关键节点——北京经济总量即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在近日召开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对外界透露了这一信息。

这一里程碑式跨越,不仅使得北京紧随上海,成为全国第二个跻身“5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更以清晰的轨迹重塑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北京CBD建筑群。   新华社 图

第二个5万亿城市,为什么是北京

北京迈向5万亿GDP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成果。2024年北京GDP达4984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2%,距5万亿元近在咫尺;2025年上半年,北京经济延续向好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为全年突破5万亿筑牢了根基。

北京过去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事实上,在经济发展质量上,北京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关键指标,均处全国最优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甚至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这背后,是北京多年来对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不懈追求。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是北京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且保持强劲增长,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产业规模长期居全国之首。另外,北京目前已经产生了3个万亿级和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产业整体规模去年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过万亿级的城市,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北京信息服务业涵盖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领域,聚集了百度、字节跳动、小米等龙头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与创新生态。2025年一季度,信息软件业全行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4.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四成,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

金融业同样展现出强大实力。目前,北京金融业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是当之无愧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2024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54.2亿元,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创近五年新高;2025年一季度,金融业增长8%,占GDP比重17.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北京金融产业不仅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领域,还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不断突破。例如,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为科技企业融资开辟更多便捷渠道 。

科技创新为北京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研资源极为密集,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谷。截至目前,北京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占全国总量近半;2024年,北京备案上线大模型达105款,居全国首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在量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北京也成果丰硕。如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量子计算机性能不断提升,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 。

消费新亮点竞相涌现有效激发了内需潜力,也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之一。潮玩、赛事、演唱会等引爆消费活力,2024年全市举办大型活动近2000场,平均每天就有5场活动;前4年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长超过7.5%,成为拉动消费主引擎。预计2025年市场总消费能够超过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突破万亿元。

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及相关配套工程四标段建设现场(9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 图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区域经济

北京发展从未局限于自身,而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共进。过去十年,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北京举措坚定且有序。近年来,北京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这些“减法”看似减少部分经济总量,实则为北京发展高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腾出空间,也为周边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创造机遇,达成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

对雄安新区的支持,是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雄安校区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雄安院区)已全部开学开诊,为雄安新区带来优质教育与医疗资源。截至目前,超4000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落地创业,涵盖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为雄安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北京优化空间布局的关键环节。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迈进,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随着副中心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学校、医院等资源聚集,既缓解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与资源压力,又带动通州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比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实现与中心城区政务服务无缝对接,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更多便利。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从四环内搬迁到了副中心。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模式日趋成熟。“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的近两倍。这一数据背后,是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与津冀地区产业基础、生产成本优势的有机结合。以汽车产业为例,北京汽车研发机构将技术成果转移到天津、河北生产基地,既提升津冀地区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又降低北京生产制造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

交通一体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厂通路通车后,跨界连通道路达11条,大幅缩短三地时空距离。备受关注的轨道交通平谷线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从燕郊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仅需9分钟,到CBD仅需32分钟,将进一步促进燕郊等周边地区与北京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推动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形成 。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京津冀居民切实享受到协同发展红利。目前,三地共建115个医联体,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1300余家,河北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北京名医诊疗服务,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就业方面,“河北福嫂”进京入津从事家政服务,已占北京家政市场的38.4%,既为河北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又缓解北京家政服务市场供需矛盾,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

表格来源:中国城市报

万亿GDP城市竞争格局重塑

随着北京与上海携手进入“5万亿俱乐部”,中国城市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

从城市梯队看,当前中国内地已有27个万亿GDP城市,未来几年有望增至30个。5万亿级的京沪为第一梯队,4万亿级的深圳、广州、重庆构成第二梯队,2万亿级的苏州、成都、杭州、武汉等为第三梯队,1.5万亿-2万亿、万亿区间城市则形成后续支撑。值得关注的是,京沪入列5万亿后,GDP前十强城市已集体站上2万亿新起点,标志着中国城市经济整体水平的跃升。

区域发展中,中西部城市崛起成为亮点。2024年重庆以32193.15亿元GDP(同比增长5.7%)超越广州升至第四,其新能源汽车(产量95.32万辆,增长90.5%)与互联网产业的爆发是关键支撑。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同样强劲,苏州2024年以6%增速(全国前十强唯一)推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7万亿元;江苏凭借产业、产学研、交通优势,聚集了苏州、南京等5座万亿城市,成为“万亿城市俱乐部”最密集的省份之一。

万亿体量是衡量一座城市实力的重要指征。万亿城市扩容方面,2024年唐山成功突破万亿元,使全国万亿城市数量增至27座。作为传统工业城,唐山通过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韧性提升。从近年经济数据与城市发展趋势来看,温州靠民企韧性、徐州凭“智造”转型、大连借港口优势,或许都将在2025年迎来万亿GDP的突破。

展望未来,中国城市竞争将从“总量比拼”转向“质量较量”,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吸引力、区域协同成为核心竞争力。京沪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将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而多中心、网络化城市体系的加速形成,也将推动更多城市在区域中发挥辐射作用,共同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城市需进一步强化科创驱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互补,方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海报设计:白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