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和工作都想要,职场如何对生育更友好?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09-17 1 0

当妈是一种处境。在生育的头几年,几乎所有时间都要跟人共享。一会儿要换尿布,搞辅食,一会儿要哄孩子睡觉,有妈妈形容:“上班才是一种放松,那个时间完全属于你,反倒有时间摸鱼。

但当前的职场对生育女性的友好度还有提升空间。 2025 年 9 月 10 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於嘉公布了 3000 名育龄女性的问卷调查的初步发现。调研结果显示,在各类用人单位中,虽然大部分女性“从未感受到”或“很少感受到”职场的生育和性别不平等,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女性感受过。在约 300 位有被解雇经历的女性中,有约 45 人认为原因与生育相关,约占 15%。

另一方面,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女性辞职的原因是为了照顾孩子,因此成为了“全职妈妈”。

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成为全职妈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 2023 年进行的一项区域调研显示,高达 82.7%的全职妈妈希望重返职场,其中 48.3%希望能兼职、灵活就业。

“妈妈们”如何重返职场?

2025 年 6 月,湖北在全省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要求开发设置工作时间弹性、管理灵活、方便兼顾育儿和工作的岗位,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 12 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此举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部分网友指出,“妈妈岗”这个名字似乎意味着抚养孩子的责任全在妈妈身上,有加剧性别偏见的可能性。Marry 是一家母婴领域公司的产品中心总经理,怀孕 5 个月,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听到“妈妈岗”这个词,她“脑袋嗡的一声”。那是一种被激怒的感觉,仿佛被单拎出来接受审视。她说:“做母亲只是我这个阶段的决定,我希望在职场上,我还是我自己。”

於嘉教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妈妈当然有她的特殊性,但是在工作的场合她就是一个劳动者。我们希望你可以给她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包括哺乳、灵活的工作时间,但是另一方面你还是要基于她的工作内容、工作表现去对她进行考核,这是对所有人都很公平的一件事情。”她还担心,今天开放了十个“妈妈岗”,会不会渐渐地,整个公司的女性员工都被派去“妈妈岗”上工作了?

有些岗位是“适合”妈妈的。比如说制作穿戴甲,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时间灵活,在家也能完成,相关企业负责人介绍道:“只要通过品控,她就通过她的时间实现了自我价值,赚到了钱,同时对于一个技术行业来讲,她的技术也没有停滞。”类似的还有红娘、情感咨询等职业,妈妈做起来有优势。於嘉补充道:“但可能也不把它叫做妈妈岗。我们希望这些岗位可以开放给更多妈妈,鼓励她们来申请、帮助她们,这样也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生育友好岗”是个更合适的名字。2023 年 11 月,中山市拓展“妈妈岗”适用群体,拓展到对 12 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2024 年,上海试点“生育友好岗”,不只针对妈妈,原则上提供给对 12 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

争议还存在于“妈妈岗”的工作内容。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对湖南、山东和广东等多个发布“妈妈岗”用人单位名录省份的统计,接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开设的岗位都集中在家政和清洁员等服务岗位,而剩余的大多数岗位也集中在客服、缝纫工等领域。对有专业技能、有过职业经历的女性来说,在这里找不到“能体现自我价值又能兼顾家庭的工作”。

以广州市为例,澎湃美数课统计了该市先后披露的两批“妈妈岗”用人单位名录中的岗位,总体数量最多的还是技能要求不高、时间灵活、服务属性突出的岗位,如销售、保洁、家政、服务员等。

名单里也出现了数量颇多的“管理类”岗位,如销售经理、行政人事主管、财务总监,还有医药研究人员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不过,《中国新闻周刊》对名单内多家企业电话采访后发现,超过 20 家企业实际上并未设置“妈妈岗”。

尽管有专业能力的职场女性可能并不青睐“妈妈岗”,它也为部分全职妈妈提供了收入来源。

“我已经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但经济上也需要一些补充,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选择那种可能没有充足保障、只能赚零花钱的工作”,李娜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没有走入困境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岗位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不允许政府或社会提供这些岗位,那全职妈妈的困境依然在,你让她们干嘛?”

7 月 31 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上半年统计数据,“生育友好岗”受益人数 5000 余人。据上海市政府官网显示,在南京东路街道,已有全职宝爸通过服务窗口,找到了“生育友好岗”的工作。

所有的岗位都可以变得生育友好

於嘉教授的研究显示,职场女性所需要的婚育支持前三位分别是单位提供育儿补贴或托育服务、落实带薪产假/陪产假、提供灵活工时或远程办公等弹性安排。

调研结果显示,硬件设施方面,大中型企业基本配备母婴室,而小型企业设施相对简陋或缺失。企业会给员工提供生育礼金,但远低于实际育儿成本。

已经有企业做了生育友好的实践。去哪儿网实行周三、周五无须申请便可居家办公的制度,为生育女员工提供培训减少职场中断期等。爱美客设立母婴室,有员工说:“当妈妈之后,你的时间都是跟别人共享的,但呆在那儿的半小时是属于我的半小时。”也有公益项目在探索支持生育女性的方式,新美妈妈通过课题资助、线上课程和心理辅导等形式构建生育友好型企业支持网络,帮助妈妈更好地回归工作。

最理想的情况,是让所有的岗位都变得生育友好。“生育友好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产假基本按政策执行,男性陪产假有 10-20 天,但使用率参差不齐。

“我们的工作时间太长了,很多人表达工作已经消耗了他所有的精力,没精力去做别的事,别说生孩子了,连恋爱都不想谈”,於嘉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更需要一种反内卷的文化。”

她提到 202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提出的“贪婪工作”的概念,它描绘了这样一种现象:愿意全天候和在办公室随叫随到的员工会获得丰厚回报,与之对应,那些无法在工作上投入额外时间的人,工资也会不成比例地缩水。你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这是一场竞赛。同时,意识到“贪婪工作”的存在,对性别平等很重要。因为如果一对夫妇有孩子,往往是女性会选择牺牲事业,选择时间更灵活的岗位,来照顾家庭,而这些工作的报酬往往更低。

於嘉教授团队的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全职工作的女性,算上加班时长,没有子女的女性每周工作 51.7 个小时,有 1 个孩子的女性工作时间更长些,接近 55 个小时。

社会需要为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创造更平等、自由的环境,创造一个他们想要跟孩子一起生活的世界。

文中 Marry 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