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题材、警匪题材是近些年影视剧改编的热门,观众随着剧中警察的破案过程获得正义实现的快感,刑侦剧中构建的逻辑迷宫触发观众跟着探案的热忱,而警与匪、正与邪生死博弈的张力也极具看点。
好的影视剧也离不开优秀的原小说文本,作家吕铮就因擅长写作刑侦题材而被读者喜欢。吕铮本身就是一位从警二十余年、经验丰富的警察,他曾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曾是公安部猎狐缉捕队成员。他将大量的真实办案经历和公安专业知识融入小说,使得侦查破案的过程描写得专业可信,细节扎实。
吕铮的代表作品《三叉戟》曾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并改编为影视剧,《三叉戟》之后,吕铮再次推出新作《双刃剑》。日前,吕铮与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十月》杂志原主编陈东捷、《双刃剑》策划编辑张引墨等就刑侦小说、影视改编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现场
《三叉戟》是吕铮将近十年前的作品,因改编为同名电视剧而引起了广泛影响。活动的开始,电视剧《三叉戟》的主演陈建斌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分享了他对吕铮作品的感受。陈建斌表示,他和吕铮的相识缘于《三叉戟》第一部的拍摄,“吕铮在作品中将警察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活有趣,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都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谈起前作《三叉戟》,吕铮表示,“那个时候我还在用我的潜意识来写作,我从众多警种里面挑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警种,包括一个经侦警察,一个刑警和一个预审,他们分别代表了警察的忠诚、力量和智慧。这三个老警察凑在一起,和而不同,便产生了这个故事。”
吕铮由此聊到《双刃剑》的创作,《双刃剑》从动念到完成,跨越了将近七年的时间,面目几经改变。吕铮还介绍了自己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经历,“我自认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双刃剑》:别人没有的,我力争有;别人有的,我力争做到更精彩。我在创作《双刃剑》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了三句话:所有的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对白、过桥、场景描写,一定要有信息量,有交代、要能衬托整个小说的意向、要对故事情节进行推动;‘棋在棋外’。我要离开警察的身份去看警察。只要我稍微想从警察的立场上写警察,我就会喊停。”
《双刃剑》故事讲述十年前,雨夜潜逃的关键证人乔慕华,如一把利刃刺破四名刑警的职业荣光——董刃、江锋、赵阔、苏晓雅因“监守失职”跌落神坛,四人无法自证清白,警察生涯也坠入谷底,被降职、被调离、被边缘化,警察荣誉尽失。十年一晃而过,看似尘埃落定,但探长董刃却倔强不认命,在被“下沉”基层后,又想方设法调到了刑侦大队,誓要抓获逃犯,以此洗刷蒙尘……
双刃剑
陈东捷是吕铮交往长达十几年的文学编辑。对于吕铮的新作,他说,“吕铮总是把警察的故事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他的每一部小说里面都有不同侧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猎狐行动、电信诈骗等等。我们平时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社会问题,很多都会在吕铮的小说里有所呈现。而《双刃剑》中的人物比他前面的作品要复杂得多,比如富江,他本来是一个受害者,后来变成残暴、阴险的施害者,这个人身上显示了非常丰富的人性内涵。这是《双刃剑》比他以往的小说更进一步的地方。”
作为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张恒表示,他评判剧本、小说时有三个方向:合理,有趣和“突兀”。吕铮作品一大优势就在于合理与真实。“涉案题材、悬疑题材,最重要的就是合理性、真实性。可能因为吕铮的职业是警察,有很多职业案例的积累,因此他下笔也极具真实感。同时,他的故事也是有趣的,他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警察生态,包括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也包括警察和犯罪分子之间的关系。”
吕铮认为作家的状态有的时候跟警察特别像,总要能看到一个人具体行为的前因和后果,“你要平视这个社会,平视这个世界,甚至所谓的‘黑白灰’,都要敢于凑近它,才能成为一个更加持久的写作者。我觉得如果你要想当好一个作家,应该走出书斋,到社会上,知道社会上发生了什么。让生活的阅历丰富信息量,成为写作的‘四梁八柱’,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
吕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