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郑恺骑行梧桐区,央视《城市风华录》这次拍上海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09-15 4 0

9月1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大型季播节目《城市风华录》上海篇,将镜头聚焦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与历史厚度,以豫园为起点,以张园为延展,完成了对上海海派文化基因的立体剖析。

本期节目由总台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与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演员郑恺一同组成“风华团”,以“潮”为主线,通过骑行的方式,从海派潮音、民生暖潮、澎湃商潮、创新智潮等多角度,看上海如何在历史的图景上绣出现代的繁花。

“人民城市”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藏在日常空间中的真实温度。《城市风华录》上海篇通过多个空间片段的影像组织,生动呈现出“为人民而建、由人民参与”的城市治理图景。

在“海上第一茶楼”豫园湖心亭茶楼,镜头以茶楼170多年的历史串联起古代和近代的城市记忆。这里既有居民日常的品茶足迹,亦是外国游客了解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上海国际化包容多元的缩影。

“海上第一名园”张园的段落则通过视觉语言鲜活讲述了城市更新的“上海经验”,节目以参观老场所、展示老物件等多样方式,展现了张园对于海派文化的“活态”传承,使老上海人的生活智慧重焕新生。张园“商业+文化体验”的活化路径通过节目镜头清晰呈现,避免老建筑成为静态陈列,实现了文化记忆与当代表达的同频共振,为上海复杂历史街区的精细化再生提供了新范式。

徐汇滨江段落,节目充分调动多种拍摄语言,从广角全景到人物特写等,展现了工业遗迹如何转型为市民共享的艺术空间,让“记得住历史”“留得下乡愁”不再停留在政策文案中。随后节目视角转向上海“一江一河”的焕新之路,展示了一场生动鲜活的跨越百年的“水岸复兴”,使黄浦江和苏州河从昔日“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的转化路径具体可感,也保留并焕新了老上海人的共同记忆。

节目将世博文化公园喻为上海送给市民的一封“情书”,精准捕捉上海用心打造的亚洲最大的温室花园这一生动范例,体现上海为市民创造健康宜居生活的努力。世博文化公园内“浦东第一峰”双子山的镜头叙事则聚焦了民主参与的力量。双子山的建造不是单向度的开发故事,而是由2万多名市民深度参与设计,成功实现共建,堪称上海与市民双向奔赴的一段佳话。如今世博文化公园已成为上海市民享受生态自然永续和文化融合创新的重要空间。

在展示上海科技创新方面,《城市风华录》上海篇对“硬核浪漫”的把握既精准又节制,通过多个科技空间的展现,构建起科技与生活双向融合的叙事结构。

更具突破性的是节目对上海“量子城市”概念的影像化展现,精准选取了从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进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曹杨新村这一案例。节目生动展现曹杨新村的科技智慧如何用AI模拟推演未来、实时优化决策,让线下空间不浪费、线上服务更精准。从社区食堂到宝宝屋,节目更是通过实地探访与市民访谈等多元方式,赋予民生政策温度,在荧幕之上呈现出政策真正落实在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郑恺在上海街道上骑行。

《城市风华录》上海篇将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宏大理念融汇进一帧帧具象的生活画面中,生动体现上海“一面向上生长,一面向下扎根”的城市特色,以文化肌理、民生温度和创新驱动为脉络展示出上海鲜活的城市生命力。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正在以浪潮之势奔涌向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