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重创西贝,创始人称近日营业额下降。
9月13日,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此次事件是西贝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西贝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昨天(9月11日)和前天(9月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9月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西贝于1988年诞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据其官网介绍,截至2025年西贝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覆盖全国62个城市,员工人数约17000人。2024年1月1日,贾国龙在新年致辞中公布,2023年西贝餐饮集团整体营收超62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贾国龙重任集团CEO。同年,西贝海外首店落地洛杉矶,西贝全球化正式开启。
此前西贝方面多次提及上市进展。2023年,据央广网报道,西贝餐饮集团在2023年初公布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在公开信中表示,到2026年,西贝将完成高质量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到2030年,西贝将实现营收超千亿的战略目标。
在2022年接受媒体专访时,贾国龙表示,“曾经觉得没必要上市,但疫情把生意停下来之后意识到之前太骄傲了,随后又有了功夫菜的新业务。因为预制菜需要大规模、高效率带来的低成本,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是要有规模效应的,必须要有资本进入,如果没有资本进入,是不会那么快发展。但不会把预制菜作为单独的板块上市,还是会整体上市。”
此次接连几天的预制菜风波,已对西贝的短期经营产生了影响,上市计划会否受到影响仍有待市场检验。
在9月12日接受媒体专访时,贾国龙再次强调,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没有预制菜。
谈及预制工艺,贾国龙指出,很难说哪家餐厅没有预制工艺,做任何一道菜都需要预制。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比如把毛菜预制成净菜,也是预制。
贾国龙认为,消费者对预制菜有很多误解,觉得预制菜是洪水猛兽,是黑科技、狠活儿,有很多添加剂。其实很多预制菜反而一点添加剂都不用,尤其防腐剂。
从9月10日发布首条微博吐槽西贝以来,罗永浩近期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发布和转载关于预制菜以及与西贝相关的表态。
9月12日晚间,罗永浩还针对西贝和预制菜话题开启直播,据报道开播1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10万。9月13日,罗永浩再次发布十几条微博。截至记者发稿,罗永浩最新表态为:“再次重申立场(以免被讹传和误解),第一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比如图省事儿,赶时间,没胃口时对付一下等等。第二,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2024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不过截至目前,该标准尚未正式发布实施。
征求意见指出,标准适用于预制菜的生产和经营,不适用于主食类食品、净菜类食品、即食类食品和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产品。
9月13日,有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也有专家建议,预制菜的上述信息应强制披露。
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向澎湃新闻指出,此次西贝的舆论风波或是预制菜国标出台的加速器,但可能只能做一些硬性标准,毕竟中国有八大菜系,每个菜系又有很多细分的菜系,很难用国标涵盖所有。只能从硬性指标上来规定中央厨房出品不列入预制菜范围,预制菜不能加入防腐剂以及要全程冷链等,这些此前就有政策曾提及。未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国标,并不是以菜色为主体,而是以食品安全为主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