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如何理解财税改革管理纵深推进

亿通速配 正规配资 2025-09-12 2 0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就。在发布会上,蓝佛安部长专门就财税改革管理作了介绍。

关于财税改革,蓝佛安部长提到三个“聚焦”,分别对应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和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聚焦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

二是聚焦效率和公平,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调节,不断健全同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三是聚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持续优化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厘清“事谁干、钱谁出”。

改革预算制度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就是要在符合国家治理要求的前提下,实现预算资金效率的最大化。预算资金是公共资金,必须用好,要尽可能提高效率。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不仅让预算安排合规,而且强调预算资金配置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

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是预算资金效率提升的重要举措。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预算体系中的四本子预算之所以分列,是因为不同子预算的收支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样的分类适应了特定时期的需要。但各子预算的资金,都是公共资金,有其共性。除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要直接用于个人之外,其他三本子预算的共性决定了加强资金统筹的必要性。

过去4年,中央本级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资金规模,是“十三五”同期的10倍多。这是三本子预算之间的统筹。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建立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2024年跨省调剂规模达到2533亿元,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统筹作用得到了发挥。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已经在中央16个部门和地方进行试点。零基预算改革在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经验,有的已经进行到2.0版,打破了支出固化格局。零基预算改革破除预算支出基数,以零基数的理念推进预算改革。一些地方整合专项资金,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零钱”变“整钱”,零基预算改革的效果已经表现出来。

零基预算改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推行过,但因有难度而未能坚持下来。但零基预算是一个好的理念,只要条件具备,它就有发芽生根的条件。零基预算改革在项目预算的优化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在支出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上,也在持续发挥作用。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节约了财政资金,落实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要求,推动了预算制度的现代化。强化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从小做起,从理念的更新做起。“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就代表了这样的提升预算绩效的理念,具体说来就是要节约不该花的钱,哪怕很少的钱,也要节约,但对于该保障的钱,即使金额大,也要给予保障。

改革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要把握“促进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三大功能。高质量发展是效率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推动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是税制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必然让税制更加绿化。

税收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尽管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占比不高,但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完善中,仍然注意突出公平功能,如2022年增设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大幅提高“一老一小”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累计超6700万人受益。

税制结构的优化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简单地认为,直接税收入就一定要在税收收入中占比大,是不切实际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水平仍然有限,个人所得税占比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现实出发,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公平的功能还是要得到充分的发挥,专项附加扣除的项目的增设和标准的提高,都有利于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这在当下的老龄化程度在加深的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

税收制度在促进市场统一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滥用税收优惠政策,或以财政奖励等名义行税收返还之实,将财政奖励与纳税人的纳税额或明或暗挂钩,严重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导致恶性税收竞争,结果是影响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税费优惠政策必须加以规范,税收的法治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快。“十四五”时期,我国的税收法定取得了重要进展,18个税种已有14个通过立法。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已经完成立法。

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税收制度还需要加快探索,研究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是新业态发展的需求,也是税收制度内在变化的需求,是税收内在功能发挥的需要。

改革央地财政关系

按照“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要求,建立规范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四五”时期,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有了新的进展。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已经建立起来,2024年预算安排400亿元,2025年预算安排500亿元。经济大省挑大梁有了更好的条件。地方积极性的发挥,需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十四五”时期,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近50万亿元,财力较多下沉,体现了中央财政的担当,体现了全国财政一盘棋的内在要求,这为基层“三保”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保证了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为地方更好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了财力支撑。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地区政府间关系的协调,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蓝佛安部长关于管理方面的介绍是:突出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从预算编制源头开始,发挥支出标准、信息技术等支撑作用,将财政管理贯通资金使用全链条,横向覆盖到各部门各单位,纵向延伸到市县基层。 

财政科学管理的必要性在于,尽管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财政收入规模持续扩大,但财政支出压力仍然较大。而且,地方财政尽管得到中央对地方的规模庞大的转移支付,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同样较大,这更凸显向财政科学管理要效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财政科学管理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融政策实施、财税改革、财政管理于一体,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通过试点,探寻财政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贡献财政力量。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健全预算管理链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让每一分财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兜牢“三保”底线,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财政数字化建设,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2025年有12个省份在进行财政科学管理试点,这是探索财政科学管理规律的重大实践。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力争用2年时间,在财政管理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试点任务包括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健全预算管理链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推进财政数字化建设等。

纵向推进财税改革管理,才能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财政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杨志勇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