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祛“煤”:一座能源之都的诗与远方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08-26 1 0

张信哲在”清爽榆林“明星演唱会上。本文图片均来自 澎湃新闻记者 郑问 实习生 周玉璇

8月的榆林体育中心,荧光棒在黄土高原上连成星河。台下粗犷的陕北汉子们,操着浓厚鼻音的榆林腔,向台上的孟庭苇推荐本地特色羊杂碎,声音里盛满了陕北人的热情和自豪。而当张信哲唱出那句即兴改编的"我心爱的榆林小姑娘"时,近3万名观众的山呼海啸声仿佛要将科创新城的夜空掀翻。

只是,这场“清爽榆林”明星演唱会并非一场简单的流量狂欢。炫目舞台的背后,是一场蓄谋已久、深至肌理的城市身份革命。中国能源重镇,正努力摆脱“能源之都”的单一标签,深挖本地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以文旅融合为重要突破口,在“挖煤卖煤”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能源“托底”文化“抬头”

黄土高原的风,曾经总是带着煤尘的厚重。

在很长一段岁月里,外界提起榆林,几乎都绕不开一个“煤”字。作为“中国的科威特”,陕西经济的第二极,榆林GDP跟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逐年飙升,但是也被紧紧贴上“能源”的标签。黄土下深埋的资源是榆林的底气,却也像一层滤镜,模糊了它另一张长期被忽略的面孔。

文化,才是榆林最深沉的呼吸。这里,远不止有地下的黑金,更有刻在黄土里的文化、立在天地间的自然风光。而如何让“黑金”遮蔽下的陕北文化聚宝盆重新焕发光彩,给未来城市转型找到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则是能源之都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转型不是简单的“去能源化”,而是让能源“托底”,让文化“抬头”。

任何转型都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战略性的挖掘与创造性的表达。榆林的破题之法,是以文旅融合为抓手,让文化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距演唱会场馆18公里外,陕北民歌博物馆迎来了暑期客流高峰。

这座总投资1亿元的博物馆,以陕北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传统陕北民歌、革命历史陕北民歌等展区,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前世今生。这里不仅是陕北民歌艺术展示的窗口,也是游客了解陕北民歌文化、年轻人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

陕北民歌博物馆。

陕北民歌博物馆,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游客不仅能“听见”民歌的苍凉,还能通过全息影像“看见”歌中的故事。这里不再是静态陈列馆,而是可沉浸、可对歌、可体验的活态空间。而这种新颖的展览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馆内打卡,这里已经成为榆林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非遗文化走进老街烟火

如今,白天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听信天游,晚上在榆林老街感受驼城烟火,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外地游客的选择。

游客在陕北民歌博物馆沉浸式体验。

华灯初上,榆林老街在一盏盏红灯笼的妆点下苏醒。沿街飘香的清涧煎饼、子洲馃馅、绥德油旋等陕北美食,让食客们排起长队。这条老街不只是观光打卡地,更成了游客用味蕾"触摸"榆林的文化现场。这条见证"驼城"榆林沧桑变迁的老街,正以一场古今交融的夜间盛宴,向世人展现着能源之城的文化蜕变。

榆林老街里的四合院。

作为榆林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榆林老街在保护与创新中探索出独特路径。沿街商铺既保留传统四合院格局,又引入城市书房、汉服体验馆等新业态,让古老街市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而非遗文化才是榆林老街的核心魅力。四合院式的非遗传习馆内,陕北说书声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听众中既有白发老者,也有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 。馆内同时展出剪纸、泥塑等40余项非遗技艺,游客可亲手体验剪窗花、捏泥人,将文化记忆带回家 。

榆林文旅部门一工作人员称,通过"非遗+夜市+体验"的新模式,让非遗文化从展馆走进烟火,是老街焕新最成功的尝试。"

黄土高原上的丹霞博物馆

如果说文化是榆林的"魂",自然便是它的"形",他们形魂交融,共同构成了能源之都的“诗与远方”。

波浪谷积淀了黄土高原苍茫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离开榆林市区,向东北驱车2小时,便到了黄土高原上的丹霞博物馆——靖边波浪谷。这里的红砂岩红如焰火,形若流水翻涌,雄伟如通天石壁,壮观非新、奇、险、峻不能形容。经地壳运动、流水与风力的自然雕琢,形成了各类线谷、巷谷、赤壁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犹如时光年轮、大地指纹,记录下亿万年风霜清洗沙丘的印记,更积淀了黄土高原苍茫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以前,这里还只是摄影爱好者的“私藏地”。如今,已是4A景区的波浪谷不仅修好了栈道,还建起了网红玻璃桥,却没破坏一丝自然的原貌。游客沿着木栈道走进去,脚下是亿年的砂岩,头顶是湛蓝的天,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目前,景区正在进一步完善景区及周边配套,也尝试将独特的丹霞地貌与陕北文化融合,引入陕北民俗表演和非遗美食,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榆林也有“大海”和草原

红碱淖沙滩。

蓝天、白云、沙滩和音乐节。这个看似与黄土高原格格不入的画面,正真实地发生在榆林红碱淖。远处沙丘绵延,近处碧波荡漾,游客踩着细沙随着音乐节奏摇摆,手中榆林特色美食的香气与潮润的湖风交织。这幅超越传统想象的场景,恰恰展示了榆林文旅资源令人惊喜的多样化与反差魅力。

榆林人的“后海”红碱淖。

红碱淖,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它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毛乌素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明珠,。但其曾一度因生态问题缩水。这些年,榆林市政府下大力气治沙、补水,红碱淖的湖水渐渐涨了回来,也成了榆林人节假日向往的“后海”。

尔林兔大草原。

距红碱淖不远处的尔林兔大草原,也是榆林生态文旅融合的典范。过去谁能想到,黄土高原上会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现在,草原上搭起了蒙古包,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游览大草原,白天骑马射箭,晚上围着篝火听民歌。如今,在红碱淖和尔林兔大草原,游客可以一天内收获看完大海看草原的独特体验。

尔林兔大草原上的蒙古包。

黄土高原的风还在吹过榆林的城墙。只是现在,风里有陕北民歌的调、有老街的香、有丹霞的红。能源之都的华丽转身,让榆林找到了自己的“诗与远方”,也让更多人看见:西北的城,既能有黑金的厚重,也能有山水的秀、烟火的暖。这或许就是榆林最动人的“新故事”。

波浪谷景区引入陕北民俗表演。

如今的榆林,不再是单一的能源之城印象所能概括。你可以在波浪谷的丹霞赤壁间徒步感受地质奇观,也可以在尔林兔大草原策马体验塞上风光;夜晚既能沉浸于榆林老街的明清烟火中触摸历史,也能在红碱淖的星光音乐会里拥抱现代狂欢。榆林正用其黄土高原一般浑厚的包容性与创造力,书写着一座资源型城市突破固有标签、多元生态重构的生动篇章。

来自西安的游客小梦,在演唱会结束后并没有马上离开。她将凭政府发放的文旅消费券开启榆林三日游,在老街的非遗馆学剪纸,去波浪谷看日落,在草原和“大海”找寻她的“诗和远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