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美妆上市公司业绩分化,敏感肌市场爆了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08-25 5 0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国货美妆正步入发展深水区。

  近日,包括(600315.SH)、(603983.SH)、上美股份(02145.HK)等国货美妆上市公司纷纷披露2025年半年报或者盈利预告,从财报数据来看,行业业绩呈现明显分化,反映市场竞争已从早期的渠道扩张,转向研发创新与精准化布局的科技较量。

  从竞争格局来看,尽管全球市场上流行的功能性护肤品品牌基本被欧莱雅、资生堂、雅诗兰黛等欧洲、日本和美国领先的化妆品企业所拥有,但中国的功能性护肤品受消费者意识觉醒、购买能力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正通过精准定位与研发投入,逐步改变市场格局。

  上半年国货美妆上市公司业绩分化

  2025年上半年,国货美妆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亮眼。从发展策略来看,各企业思路较为相似,主要集中在推动核心品牌建设、发力电商渠道营销以及持续孵化新产品线,共同拉动收入与利润双增长。

  具体来看,上海家化上半年实现营收34.8亿元,同比增长4.7%;归母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1.7%。公司持续推进核心品牌战略与线上渠道建设,旗下六神、玉泽等品牌通过产品线拓展实现显著增长。

  丸美生物同期实现营收17.69亿元,同比增长30.83%;归母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5.21%。报告期内,丸美深化大单品策略,构建大单品矩阵;丸美与PL恋火双品牌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上美股份也在八月初发布盈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营收40.9亿元至41.1亿元,同比增长16.8%~17.3%;净利润预计达5.4亿元至5.6亿元,同比增长30.9%~35.8%。公司表示,业绩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主力品牌韩束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持续加大电商投入与营销力度,同时新品牌增长迅速,成为业绩新引擎。

  部分企业仍处于战略调整期。如(300957.SZ)尚未发布半年报,而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49亿元,同比下降13.51%;归母净利润2834万元,同比下降83.97%。主品牌薇诺娜营收同比下滑5%,营收有所承压但在敏感肌赛道仍保持稳健的领先地位。

  从行业规模来看,2024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约487.43亿元,其中,贝泰妮以57.07亿元的营收占据11.71%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688363.SH)、(301371.SZ)、上海家化和巨子生物(02367.HK)分别占比5.27%、4.14%、2.44%与2.15%。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国货品牌能否凭借研发创新和精准定位持续突破,值得持续关注。

  敏感肌市场成为行业热门赛道

  近年来,敏感肌人群规模持续扩大。青眼情报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敏感肌消费人群将接近亿级,市场规模约450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21.7%。另有业内人士预估,敏感肌相关市场空间超过2000亿元,发展前景广阔。

  敏感性皮肤并非疾病,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高反应状态,常表现为在受到化学、紫外线、环境污染等因素刺激后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不适。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敏感状态可以得到改善,反之则可能加剧敏感症状。

  有医美行业专家告诉记者,以往不少修护产品仅聚焦于表皮修护,而忽视了更深层的皮肤屏障关键即基底膜。目前已有企业瞄准该痛点展开布局。例如,巨子生物、上海家化等。

  消费者对于敏感肌的护肤需求也在持续提升。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集团董事长郭振宇此前表示,敏感肌人群不再满足于基础修护,还希望实现“修护+美白/抗老/防晒”等多重功效的协同。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敏感类型和肤质的“分肤护理”理念逐渐被品牌重视。另一新兴品牌溪木源提出,应告别“一刀切”的护肤方案,转向更精准的个体化解决方案。尽管该方向被业内讨论多年,但其实际市场效果与推广可行性,仍需经历市场真正验证。

  当前,敏感肌美白仍是行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之一。传统美白成分往往因刺激性较强或功能单一,难以适用于屏障脆弱、易受刺激的敏感肌群体,导致该人群在追求提亮肤色时常面临有效与温和不可兼得的困境。

  目前已有品牌提出相应技术方案。面对同质化竞争,溪木源将研发重点放在敏感肌美白领域。据溪木源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推出的氧白因成分,可靶向抑制酪氨酸酶并辅助修护屏障,然而该类成分要实现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显然,敏感肌市场的战争已从最初的跑马圈地,进入了深水区的科技较量。“舒敏”只是入场券,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美白”、“抗衰”等进阶需求,并经得起科学验证的品牌,才能真正满足敏感肌用户的全生命周期需求,进入这条千亿市场规模的赛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