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售潮不灵了?传统险预定利率跌破2%, 倒逼保险转型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07-26 5 0

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7月25 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官网发布消息,宣布召开2025 年第二季度人身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将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由2.13%下调至1.99%,幅度为14BP。

根据今年1 月印发的《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目前为2.5%,且已连续两个季度高于研究值,因此必须进一步调降上限。

同日,国寿寿险、平安人寿等巨头宣布,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0%,分红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为1.75%,万能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为1.0%。新旧产品切换将于8月31日前完成。

自2023 年起,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走低,始终位于普通型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之下。长端利率的持续下滑使保险公司投资端收益受到挤压,而负债端仍需兑现固定收益承诺,利差损的风险愈发突出。

为缓释这一压力,业内一方面大力推广分红险并严格控制分红比例,另一方面推出“预定利率随市场动态调整”机制,以避免产品定价与市场利率背离。

1 月,监管明确了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操作细则,当月协会公布的研究值为2.34%。按规定,若公司在售普通型产品的最高预定利率连续两个季度较研究值高出不少于25BP,就需同步下调新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

事实上,普通型人身险的上限已在2024 年调降过一次至2.5%。4 月,研究值再降21BP至2.13%。

由于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业内早已预料到研究值会继续下行,争论的焦点只是“降25BP还是50BP”。如今尘埃落定,协会选择了更为幅度更大的50BP方案,也让普通型产品上限跌至2%以下。

不过本次调整与以往临近生效时才掀起的“停售潮”不同,多数公司行动更早,已经着手备案新产品,并通过多渠道培训,平稳切换新旧产品。

6月,同方全球人寿就率先打响下调“第一枪”,新发预定利率为1.5%的分红型产品“传世尊享”终身寿险(分红型)(F/G/J款),2%的同类型产品于6月1日停售。

中英人寿、复星保德信等机构也宣布停售2.5%传统寿险产品,最快的仅给市场留下数小时反应时间。

中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葛玉翔预计,本轮“炒停售”难以成为营销短平快手段,一方面随着低利率环境延续,动态调整空间逐步压缩;另一方面,当前挪储意愿受预定利率的边际影响逐步走弱。根据此前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的会议精神,应当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动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有合资险企高管向界面新闻表示,当下的收益率,不管降或不降,客户的购买冲动都没有那么强劲,但这并不意味着保险产品就没有机会了,反而倒逼出行业必须走出功能性。

“寿险存在功能性,和以融资投资为目的的银行业和证券业有本质区别。保险要发挥‘健康、养老、财富、传承’等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作用,回到保险的本质中去。”他表示。

不过,近期多位保险销售人员告诉界面新闻,预定利率的下调会使得重疾险保费上升。

对此,北美准精算师牟剑群向界面新闻解释,简单来说,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给客户所交保费补贴的投资收益。预定利率越高,用来买同样的风险保障,客户所交保费越少。反之,预定利率下调,客户买同样的保额,保费会变贵。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向界面新闻表示,重疾险的定价利率下调,会调整重疾险的价格;但重疾险的价格调整不是单一维度的,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会综合调整利率、产品责任、费用率等因素,因此保险产品价格的调整会呈现不同结果。

乐橙云服创始人兼CEO徐瀚向界面新闻指出,在预定利率下降后,理财类的保险吸引力下降,市场上会有一波销售力量转移到重疾险上。尽管重疾险价格有所上涨,但险企可以在健康管理服务和条款上有所创新,打开市场的想象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