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AIGC艺术创生者”赛道终评活动成功举办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07-23 4 0

当青少年遇上人工智能,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答案或许藏在一场大赛里。

2025年7月17日,第五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AIGC艺术创生者”赛道终评活动,在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枣阳路108号)成功举办。

 本届赛事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学研究室)、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联合承办。

赛道分为“AIGC绘画创作”和“AIGC音乐创作”两个项目。终评现场不仅设置了作品问辩环节,还引入实时创作测试,要求参赛学生在30分钟内围绕命题,利用AI技术现场完成艺术作品,全面考察其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AIGC绘画创作

第五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暨“模塑申城杯人工智能+教育”竞赛——AIGC绘画创作项目吸引了来自上海16个区及外省市共300余所学校的中小学生踊跃参与。经专家初评,122位小学、初中、高中组学生脱颖而出,进入线下终评角逐一等奖。

上海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百度(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派生万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地牯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都作为协办单位,为本次AIGC绘画创作项目提供了支持。上海派生万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孙挥告诉记者:“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非凡创意和奇思妙想,更在许多作品中观察到一个重要趋势:参赛选手们已经超越了单一AI工具的使用,而是能够熟练地整合、驾驭多款AI产品,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创作工作流。这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少年作为‘数字原生代’,对前沿技术与生俱来的敏锐度和深入骨髓的探索精神,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应用深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围绕“2050智慧城市”的命题,选手们结合生态、交通、建筑等现实议题,借助AI技术展开创意构思与视觉表达。从小学组的童真幻想,到中高年级学生对未来城市问题的理性思考,一幅幅作品展现了孩子们对科技、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来自嘉定的韩同学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展开创作,灵感来源于其小学与初中学校周边河流的生态对比,创作出融合自然生态与现代科技的未来居所,旨在探索通过动态模拟和可视化创作,将 AIGC 技术深度应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

 来自浦东的周同学更为关注城市内涝与水资源污染问题,以“河流的智慧防线”为主题,依托苏州河治理案例与相关数据,通过AI技术构建“水脉智盾”管理系统,实现防洪与文化保留并重,展现技术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小学组学生则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未来城市的雏形。如来自普陀的李同学创作了一本名为《光河之下,未来童行》的绘本,展现了两个小朋友和一位AI机器人在2050年智慧城市中的一天旅程:从空中城市到低空交通、绿色社区、数字博物馆,再到夜晚的光影广场,一条发光的河流贯穿始终,象征着智慧、连接与希望。

AIGC音乐创作

 经过专家评审团的专业遴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共计101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终评。在终评现场,学生们需要在30分钟内,围绕现场命题,尝试运用AI技术生成旋律、创作歌词、处理音频。

创作现场,电脑屏幕上音符与代码交织,同学们用AI工具当“灵感助手”——有的用算法捕捉传统民乐的韵律,让千年古调焕发电子律动;有的以数据解构青春心事,将校园故事谱写成流行乐章。

参赛选手王同学利用AI创作了名为《沙漠绿洲》的音乐作品,主题突出绿洲带来的喜悦。他选用快板节奏,通过AI生成小提琴主旋律,并筛选出轻松欢快的版本。随后,添加和声和鼓点,增强电子风格与欢快氛围。

学生们不仅通过展演环节呈现音乐的听觉魅力,更在评委问辩中侃侃而谈创作理念:从AI模型的选择逻辑到艺术表达的深层思考,字里行间满是对“科技如何服务于情感传递”的深刻探索,这份专业与朝气,给现场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次活动中诞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们音乐才华与AI应用能力的双重展现,折射出新一代青少年将传统与现代、感性与理性和谐融合的能力与潜力。

本次“AIGC艺术创生者”赛道终评活动是展现青少年想象力、促进青少年能力发展的平台。活动将助力青少年在实践场景中使用和掌握AI技术,激发创新潜能,娴熟驾驭智能化工具,拥抱科技变革,为其搭建通往未来数字创意领域的坚实桥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