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身高167cm体重52.5kg,我穿不上“缩水”的女装,emo了

亿通速配 万生配资 2025-07-17 5 0

2019年第一次在上海安福路的一家网红女装店试衣时,我突然理解了欧洲中世纪女性穿束胸衣的感受。

首先试穿的是一件均码T恤,但做的非常紧身,勉强套了进去后,脖子和肩膀拘束感很强,让人有点呼吸不畅;和它配套的是一条低腰裤,穿上后也同样难受:有点卡裆,腿部很紧,裤脚又过于宽松,需要搭配增高鞋才能让它不拖地。

当时虽然没有买下这套衣服,但我还是觉得,这种风格挺好看,而且既然是潮流,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此后的几年,类似的紧身、小码风格还以其他形式的风格反复流行着。

比如“BM风”“辣妹”“千禧年”等等。但我突然发现,身高167cm体重52.5kg,以前穿小码的自己,体重并无变化,但衣服得穿M码或以上才能感到舒适。

女装真的是在越变越小,即便是和以前相同的码,我好像已经开始穿不上了。

最近,我和三位同事琪琪、小瞿和小娜在上海五家网红女装店做了相关的测评,“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感受更是明显,这种趋势几乎占据了年轻快时尚女装市场的半壁江山——一家店内摆在最外面位置的衣服,一定是色彩新鲜且窄、小和紧的。

在店内,好几次我们都以为错拿了童装区的货,试穿时有时是肩膀有点卡,有时是扣子扣不上,还有的是衣长太短。

测量这些上衣的尺码,我们更是发现,部分上衣比相同身高的童装更窄小。

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商家对“身材美”的简化。

比如仅看这些女装的吊牌,我们很难再用之前认知中“S”“M”和“L”来判断自己穿多大码。

这些店铺里很少见到“L”码,大多只标注“均码”,实际码数却相当于S码或者更小,而标注着“plus”(加大)码的衣服,可能只是160正常身高所穿的服饰。

我们的感受很复杂:一方面觉得店内的陈设、模特海报和服装是精致有美感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确认这种对美的认知是否是原生态的,还是自己无形之中被流行趋势洗脑了,认为更纤细的身材、更小码的服装才是美的呢?

回过头想,尺码“缩水”的背后,或许是流量时代的审美霸权。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纤细的腰肢、窄小的肩膀更容易成为焦点,算法不断推送 “显瘦穿搭”“瘦身挑战”,让 “越瘦越美” 的单一标准渗透到消费逻辑里。

网红店也深谙此道:或许制造身材焦虑,远比满足多元需求更能刺激消费。

面对缩水的尺码,或许需要更多人说“不”:不接受用尺码定义美,不纵容商家偷换 “均码” 的概念。

毕竟,穿得舒适自在,才是真正的穿衣自由。

评论